
我在中央党校的三次学习
2023-03-23
我与党校有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三次进中央党校,读不同的班次,交不同的学友,每次都有新收获。读书得真味,研学有体会,人生常回味。 第一次是为期半月的班,文化产业专题班开班,正是我从福建来北京工作时。从好干部转入真学员,温习马列经典,学习创新理论,了解科技新知,生活有新的规律。从热运行进入冷思考,升华思想理念,开阔世界眼光,舒展人文境界,学习有新的启迪。从快节奏到慢运动,观察身边风景,体会情怀格局,感悟历史沧桑,人生有新的意趣。难得的是结识了很多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同学,了解风清气正的新形势,增添了干事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次是理论研修班,和高校的学者、党校系统的校长们一起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人人是我师、个个是我友。生活中有学问有诸多美好,需要停步驻足细思量,同学各有高招,让我更谦恭地认识自己,了解当下。在体会散步是人生的乐趣、健康是运动的动力同时,也深切地体悟用功在平时、学习在经常的生活真谛。一年间,我在柳林边从容漫步,在掠燕湖畔沉思,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了全新的认识。学而思、思而作,知而行、践而悟,春去秋来说感悟,穿亭涉水道登攀,冷思考中写文章,热运行里练脑力,30万字的文章见诸报刊,锤炼了理论根底,数万字调研报告增添了对改革的信心和底气。 第三次是中青年干部班,同学们的从政心得让我受益良多,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应急处突方法给我诸多启示。胸有全局、心有大局,才能攻坚克难、无往不胜。心中有党、脑中有民,才能忠诚奉献、无私无畏。眼睛向下、扎根基层,才能庖丁解牛、巧化矛盾。脚步向前、扎实奋斗,才能精耕细作、做深做透。时值疫情,全封闭管理百余天给了我埋头读书的充足时间。书柜里的书读了一半,教辅通读一遍,教材精读两三回,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离校时悄悄统计,3个月读了500多万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写了13篇。静下心来,读党史国史咀嚼创党之艰,阅改革开放策知抓住战略机遇之难,学习先辈伟大建党精神,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更加自觉。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知悉前沿趋势,研究国际发展战略、开阔视野,洞察世界、观察未来,把握现在、切脉当下。 这三次班,各有特殊意味。半月短班,半年中班,一年长班,感受时间之变化,更感到机遇之可贵。静心读书,学习甜蜜。科学普及常识,哲学提升智慧,文学引发共情,历史启迪人生。学习使我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认识社会,尊重伦理;认识自然,懂得敬畏。老师们和同学们互帮互学,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启示着我:在知识剧增的时代,只有踏上学习的风火轮才能追赶风驰电掣的新时代。 参加不同的专题班,文化产业班多闪火花,理论研修班多产作品,中青班多出人才。道路漫长,追求无限。尊重常识,尊重规律,才能走得稳;热爱科学,学习知识,才能走得快;涵养性情,心有他人,才能走得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走得远。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分忧为国奉献,告诉着我:在各展所长的今天,只有成为改革的弄潮儿才能踏上团结奋进的新鼓点! 三次专题班不一样,但学习主题高度一致: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新任务,需要用实事求是、科学求真、创新求实的精神去学思践悟,变为能力、化为素质。我们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进,国家迎来十年的伟大巨变。目标坚定志不移,理论武装魂不变,奋勇前进气不懈,党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胜利。如果说党校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武器,那么重视人才培养、重视不断学习,就是大党保持活力、大国永续成长之道。 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在党校,身心健康成长。理论学习让我信仰更坚定,因为党在心中,党性在身上。知识学习让我人生更丰富,因为知道越多、未知更多,学海无涯平添无限情趣。向他人学习让我胸怀更开阔,因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容人之异,才能扬长补短己更长;看人长处、记人好处、想己短处,宽容包容自从容。师生共学共研,共作大有文章,齐书大有气象,夯实理论根底,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世界眼光,培育战略思维,聚焦中国特色,对标思想路线,提高领导艺术,大有心得,大有益处。 品成长之路,悟成才之道。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问题解决之道。党的宣传工作者就要理直气壮传思想,深入浅出说理论,生动活泼讲故事。我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思考心得、阐释体会、研究文章结集,通过学与思、知与行、行与记、研与读四个板块记录中央党校的学习生活,阐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大有之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学思践悟》顺利出版,一年加印5次,让我知道真理的味道有点甜,成长的味道有点咸。 党校姓党,让我们倍受关怀;党校最生动的是人,让学员倍感关爱;党校给我们真理的力量,让人通透洞明,对未来充满信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走在大有之路,倍感踏实,因为这里不仅教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先进思想、科学方法、奋斗精神,全面深入认识世界,而且带我们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作者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

常自省,能深耕,懂自愈
2023-03-17
《续资治通鉴》有言:不怕念起,惟恐觉迟。意思是说,不怕不好的念头生起,只担心自己觉醒得太迟。 好的人生,需要一次次掌控不好的念头,而后又一次次地自我觉醒。 要想自我觉醒,就得不断向内探索,养德精进,提升自己,活好自己。 一个成熟睿智的人,往往都懂得:自省、深耕、自愈。 常自省 《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成熟的人,都懂得以人为镜,善于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用别人的毛病来反思自己。 年轻时的王羲之,曾有过一段顿悟觉醒的经历。 王羲之热爱书法,也很有天赋,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停滞不前,无所进步。 一天,王羲之观摩了书法家张芝的作品后顿悟,张芝的作品,一笔一划尽显沉稳,饱含静气;自己的作品,一笔一划异常浮躁,满是飘忽。 此后,王羲之静下心来,勤加练习,将自己的精气神,灌注于一笔一划之中。 最终,他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成为了一代大家。 品德修养高的人,由此感悟,要常知惊恐惧怕,勤于修身自省。 简言之,做人常怀敬畏之心,凡事自省自律,便能顿悟觉醒,趋吉避凶。 《中庸》中讲: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向内自省,问心无愧,赶走恶念,德行就会日渐精进。 能深耕 《史记》有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树和李树,虽然默默生长,不言不语,但它们的花朵和果实,却让前来的人们将树下踩成了一条小路。 品德高尚之人,从不向外炫耀,而是默默地向内深耕。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常年无雨,气候恶劣,可谓是动植物的梦魇之地。 然而,在沙漠的深处,却有一片胡杨林兀自生长,傲然挺立。 这些胡杨,之所以能够逆境生长,肆意地向上伸展,是因为它们先向下生长,吸吮水分,壮大根系。 胡杨的向下生长,向内深耕,无疑是一种坚韧和智慧。 其实,做人就该如胡杨,虽然掌控不了滚滚风沙,但是活着的姿态要握在自己的手里。 要知道,没有谁天生就自带光芒,所有的成绩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自胜。 宋代刘过说: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学习就如农人耕作,努力不努力,是勤奋还是懒惰,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没事勤学习,遇事多思考,即便不能惊天动地,最起码可以优于从前的自己。 《警世贤文》里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复磨砺,宝剑才会锋利无匹;寒冬煎熬,梅花才会清香扑鼻。 要想自我觉醒,品行高洁,就得默默努力,向内深耕。如此也才能笑迎风雨,行稳致远。 懂自愈 秦岭淮河以南,有一种植物叫马尾松。正常情况下,马尾松树皮呈红褐色,枝干光滑,没有异物。 但是,当伐木工砍去马尾松的枝条时,伤口就会分泌出含油的汁液,来阻止脏物和细菌入侵,促进伤口的愈合,这便是马尾松的自我修复力。 人生在世,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遭遇大大小小的磨难。 面对磨难、挫折,弱者会沉溺其中,破罐破摔,结果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 强者则能够把磨难,当成自己的磨刀石。 生活的风把我们吹到哪里,我们便在哪里生根发芽,不沉沦,不悲观。 杨绛先生曾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无休止的抱怨,只会让人在生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放下糟心事,学会自我排遣,才能一寸一寸地把自己拉上来。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总喜欢外在的浮华,而忘却了内在的觉醒。 要想觉醒,就得向内求。 向内自省,就能修正不足;向内深耕,就能筑牢根基;向内自愈,就能转换心境。 余生,愿你我凡事向内看,做好自己,悦纳自己,不负流年,不负本心。 来源:民生周刊

吕梁山里的新生活
2023-02-17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是一首好唱又能感怀乡情的歌,诞生于上世纪一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不少山西人皆会哼唱。 歌曲中的吕梁山是中国山西省西部的山脉,也是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山脉。它是黄河中游干流与支流汾河的分水岭,整个地势呈穹隆状,中间一线凸起,两侧逐渐降低。这条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宛如一条脊梁。 地处吕梁山的临县,是山西省的人口大县。黄土高原上沟沟壑壑,人们隔着山梁喊话,放羊,种地,跨过山,爬过坎,娶回媳妇生娃,这就是他们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的生活。 我在临县城庄镇见到刘公平,四十八岁,家里排行老六,父母亲是农民。因为刘家孩子多,刘公平念完小学四年级就外出打工了,啥都干,啥赚钱干啥,拼的都是力气。临县山里单身汉多,刘公平想娶媳妇,想娶媳妇就得努力赚钱。他下煤窑干了三年,一个月七百元那可是三十多年前。这笔钱顶了大用,娶媳妇花了七千元,还打了两眼窑洞。 接下来日子怎么过?力气下到田里,却很难养活一家人。刘公平跟着人去太原搞装潢,学了手艺再单干,一干就是八年。刘公平觉得家里虽然温饱不成问题,但是供孩子读书还是捉襟见肘。钱很重要,读书更重要。还得另想办法。 刘公平选择了养猪。一开始买了五十多头猪,盖猪场和买猪仔花了五万元。半年后卖了成猪,倒赔了钱。刘公平性格倔强,接着又买了八十多头,这回猪仔便宜了,养成之后又赶上猪价上涨,把之前赔的钱又赚了回来。养猪十年,市场起起伏伏。就在刘公平考虑下一步干什么时,秋水河畔的庙坪村刚选出了一位村支部书记。这位叫乔伟顺的共产党员后来影响了庙坪村,也影响了刘公平。 2011年冬天,庙坪村两委进行新一轮换届,村里三十五名党员把改变庙坪村面貌的希望寄托在吕梁市交通局年仅三十九岁的乔伟顺身上。 村里来人请乔伟顺回乡,说的一句话把乔伟顺震惊了: 咱村目前有四百多名单身汉,就是因为村里穷。姑娘一听是庙坪村来提亲,话都不让说完。 来人缓缓起身,腰弯成一张弓,抱拳道:庙坪村得有个带头人。 乔伟顺离开庙坪村时十二岁,村里困顿的光景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乔伟顺的记忆里。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想到那片生养自己却依然贫穷的土地,乔伟顺略一踌躇,便做出了回村的决定。 乔伟顺将党组织关系迁到了庙坪村。11月,经正式选举,乔伟顺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2012年,他带领庙坪村两委班子外出看世界。走到山东寿光,看到人家土地流转后一亩地可收获十万元。乔伟顺心里算了笔账:山东寿光一亩地可赚十万元,我们一亩地最多收入两千。别说十万,就按八万算,也能顶庙坪村一亩地的四十年世界比他们想象的大,外面的人,挣钱有方法呢! 回到庙坪村,乔伟顺发现,庙坪村的小学不知道啥时候都没了。乔伟顺坚决要求恢复小学,留住学校就留住了村子的未来。庙坪村村委自己找老师,发动外出打工的村民把子女送回老家上小学。小学聘请了六位老师,招收了八十多名学生。两千多人的村庄,因为庙坪村小学的存在,让百分之六十的人选择留在了庙坪村。 建好了小学,乔伟顺又想:农村说振兴,说脱贫,没有产业,振兴、脱贫就没有依托,还得兴产业! 2012年下了一场大雨,河水暴涨,农田在洪水的冲击下隆隆地塌陷。洪水过后,乔伟顺在河道里发现了一截粗如水桶的怪物,怪物摸上去很柔软,有人说是肉灵芝。 肉灵芝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是一种罕见的黏菌复合体。庙坪村的土里既然能长出肉灵芝,那是不是也能种出别的菌比如,香菇? 乔伟顺决定自己先试验种香菇,成功了再大面积推广。2013年,香菇试验种植成功,他信心大增,决定盘活农民的土地,成立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种植。有的村民一开始阻拦他们,乔伟顺现场做工作,说依靠种植传统的大田作物很难改变贫困的面貌。他承诺,一亩地一千五百元流转。人们一听放心了,说我们可不是给你使绊子,还不是怕你赔了钱还搭进土地。 土地盘活了。但要搞建设,村里还是没有钱。为解决资金严重短缺的难题,乔伟顺带头拿出自家全部积蓄不算,还访亲拜友,个人为村里转借回一千万元做垫底资金,才确保了庙坪村修路、栽树、垫地、建温室大棚等项目顺利铺开建设。自己贴了多少开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从来没在村里的账上报销过一分差旅费。 村里有不少人劝乔伟顺说:你回咱村受罪能图个啥?几年下来你什么事办不成,怕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乔伟顺想,解释不如行动。他组织庙坪村二十三户村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六名村干部带头每人入股十万元。在北京开饭店的乔金山,回村里入股十万元;村里常年在外承揽工程的郝谈保思谋着转型发展,不仅拿出一百万元资金帮助村里发展高效农业,还牵头成立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香菇大棚建成后,单身汉们有了上班的地方。生活稳当了,收入增加了,仅2014年夏秋时节庙坪村就有三十多家结婚。第二期工程从2015年5月开始实施,已新建出菇棚架三十五个,新建了冷库和恒温育菌室,又添置了价值十五万元的机械设备。 看着庙坪村的发展,城庄镇的刘公平心动了。 刘公平回到村庄,看到庙坪村大变样,人们搞香菇种植正干得欢。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原来四百多名找不到媳妇的,如今都娶妻成家了。刘公平想,都是秋水河畔,别人能干成,我也一定行。 当时只要农民成立合作社,就能够免息贷款种香菇。刘公平游说了上城庄几位老实、名声好的人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一开始盖了三个大棚,香菇五个月成品,他又赔了。庙坪村的菌袋长势丰满,他的菌袋却悄无声息!敲打、摇晃、针扎,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焦灼着,企盼着,因为他知道,第一茬香菇的产量是决定收入高低的关键,一旦错过了,靠以后的几茬香菇很难弥补。 刘公平找到乔伟顺寻求帮助。乔伟顺带着技术员到上城庄帮助刘公平,技术问题很快解决了。雨季来临,潮湿的菇棚里香菇茁壮成长着。为了能够采到最佳状态的蘑菇,刘公平雇用村庄里的男女老少和香菇拼时间、拼意志,早起晚睡,看着它长。所幸,菌袋在前一次出菇时并没有消耗太多的营养,第二次发出的菇芽粗壮饱满,刘公平这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几年种植,刘公平有了收入,添置了烘干机、冷库,一家人黑天白昼就生活在菌棚里。天天侍弄菌菇,刘公平的手总是沾满泥土,出门遇见熟人时,刻意把手往身后放,生怕一握手把别人的手也弄脏了。村里人笑说:刘公平讲究起来了! 采摘香菇的日子里,刘公平认识了同村一个叫赵巧英的妇女。这是个苦命人,丈夫瘫痪在床,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她的身上。为了供养三个娃娃成人,再苦再累的活她都接,不让自己闲着。因为干了太多的体力活,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腰时常的疼,胳膊时常的麻。 三个孩子,两个男娃一个女娃,都中途辍学,不是不想念,是没有钱。赵巧英背着丈夫带着孩子去太原火车站擦皮鞋,一擦就是十年。直到没人在街上擦皮鞋了,她才留下两个男孩子在太原打工,自己带着女儿、背着丈夫回到了上城庄。长年累月下来,肩膀上因为挑担子鼓出一个包,人瘦得皮包骨头。但她还是想办法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嫁了女儿。刘公平说:这个女人太坚强了。 赵巧英在刘公平的香菇大棚里干活,看见香菇卖了好价钱,自己也想种香菇,就找刘公平商量想租赁大棚。刘公平说,他答应了不算,因为这是合作社,其他人的意见也很重要。话是这么说,刘公平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他想免费借大棚给赵巧英种香菇。刘公平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 这女人让人佩服。一个骨瘦如柴的人,顶着家里的一片天。她很穷,但没有丢下负担出走,她把笑脸给人,心里装着苦。我个人意见是免费让她租赁大棚。这种人懂得好,我们要尽力拉她一把。 刘公平说:去年,香菇种植合作社前期投资不到六十万元,收入将近六十万元,政府给我们菌棒补助二十一万元,我个人赚了八万。县里和乡里干部三天两头给我们支持,他们像兄弟一样耐心地讲解国家政策,我总得做点啥吧?我就想让更多的农民加入我们的合作社,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裕起来,这样就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说到此,刘公平自己也笑了。正好进来几位合作社农民,穿戴整齐干净,一脸喜悦。刘公平说:我出门见人比他们还讲究,我心里有梦想,等香菇赚了大钱,也盖一座楼,你们来了进办公室,不用在香菇棚地上坐小板凳,而是坐沙发。 没有人比农民更知道用勤劳表达感恩了。他们勤劳的汗水,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不同于祖辈的新生活。

新的一年,你期待的,正在路上
2023-01-05
面对新的一年,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的期待。风物长宜放眼量,过好每一个当下,时间一定会在未来的某天给你备下一份厚礼。 最美的风景,在你前行的路上 人在舒适区太久了,就容易变得僵化,久而久之,日子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想让日子过得丰富精彩,就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多了解、多接触新事物,在不断前行的路上去寻找新的机会与可能。 新的一年,愿你能走出自己以前的小天地,去努力开阔眼界、丰富阅历。愿你历经岁月山河,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想遇见的人,在你变好的路上 许多人会许下这样的新年愿望:希望遇见那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其实,这世间的缘分,是互相吸引而来。只不过,有人很幸运,很快就找到了对方,有些人却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 在没有遇到那个人之前,你不妨花多一些时间来丰盈自己。请相信,你想要遇见的人,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以最好的面貌出现在你身边。 最好的机遇,在你奋斗的路上 听过一句谚语:秋分种麦正当时,就是说,播种不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而是时机越恰当越好。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是急不来的。 成功没有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机遇才会随之而来。新的一年,愿大家都能沉下心来、默默蓄力。请相信,那些生命里重要而美好的东西,也会在最正确的时间,恰如其分地出现。 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