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中阅
阅读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2024-10-16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党领导文艺事业百年光辉历程中,两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座谈会,标定了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42年5月,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毛泽东同志在杨家岭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前进方向,开启了人民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新纪元。 历史长河奔腾向前。72年之后,中华大地历史巨变翻天覆地,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昂扬奋进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2014年10月15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群英荟萃、少长咸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重大使命,精辟诠释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文艺与生活等若干重大关系,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讲话旁征博引、汲古通今,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令人感奋、催人奋进;讲话立意高远、底蕴深厚,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生动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讲话,再次回味充盈其中的中华文化独特神韵、激荡人心的雄浑之气,感悟其彰显出的无穷思想魅力和强大实践伟力,必将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伟大国家、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高远的瞻瞩深厚的情怀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1925年,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一生致力于以文学启蒙国民、推动民族觉醒的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对文艺的重要作用作出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在多个场合,他还一再阐述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的鲜明主张。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图为文艺演出结束,全场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场景。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响亮地提出这一重大命题。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世界发展大势,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高度,总书记纵览古今中外,深刻阐明文化、文艺对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大作用、深远影响,鲜明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些重要论述,见高识远、发人深思,将我们党对文艺和文艺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文艺地位作用的这种深刻认识,早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生起步阶段便深深扎下了根。五六岁时,从母亲为自己买的一套小人书中知道了岳母刺字的故事,心灵深受震撼,一生铭记。年岁稍长,更是对《三国志》、《古诗源》、《史记》、《战争与和平》等古籍名著非常喜爱,从中汲取丰富精神养分。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深切的体悟,此后无论是知青岁月,还是深耕基层,都始终对文化、文艺念兹在兹、备加关切、高度重视。梁家河插队时,到处找书、看书,甚至会为了一本神往已久的《浮士德》,不惜步行30里去借,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正定工作期间,经常同友人彻夜畅谈文学与人生,与作家贾大山结下深厚友谊,在贾大山去世后于1998年饱含深情写下《忆大山》一文;组织编写《正定古今》一书,亲定书名并作序;多方协调,费尽心力将荣国府实景建成永久建筑,为弘扬和传播传世经典《红楼梦》留下了可观可感的载体。福建工作期间,指导和推动拍摄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创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抒发对模范县委书记的崇敬之情,表达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理想和宏愿。主政浙江期间,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撰写之江新语专栏,《礼记》、《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章句信手拈来;为大学生作报告,《大学》、《孟子》、《资治通鉴》、《思想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如数家珍;关心和重视地方戏曲,推动越剧、昆曲、婺剧等戏剧艺术不断取得新发展;主持会议专题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为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出谋划策。主政上海期间,致力于将上海建设成文化大师云集、艺术巨匠荟萃的文化大都市;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节拍,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之中,力戒浮躁和功利思想,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重要位置,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高瞻远瞩、把舵定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开启崭新局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列单节论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对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事业作出战略部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两次出席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多次致信文艺工作者,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不断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指方向、明责任、提要求、鼓士气;批准兴建国家版本馆,推动《复兴文库》、《儒藏》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建设,关心神话、史诗、说唱文学、说书、山歌、地方戏等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鼓励当代青年小说家、诗人、画家等创新创造,支持国产科幻电影大胆突破;在重大外交场合,更是身体力行,常常引经据典,以文学的共情共鸣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向世界展示一个底蕴深厚、绚丽多姿的中国形象;谋篇布局、把脉问疾、破解难题,指导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中国作协深化改革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勾画出清晰可行的路线图,为营造激浊扬清、风清气正的文艺环境提供了定盘星。 2024年9月21日,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8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典礼在福建厦门举行。《三体》、《去有风的地方》、《繁花》等16部作品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6大类共14部作品获电视文艺星光奖。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围绕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风险挑战,围绕举办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体育盛会,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推出大量优秀作品,开展系列文艺活动,发挥了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同时,适应时代发展、人民需要,主旋律文艺作品不断在思想上求深求进、在表现形式上创新突破,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各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多姿多彩、令人振奋的崭新图景。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2024年9月29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3000多名观众一起观看演出。音乐会上,当《黄河大合唱》雄壮激昂、激动人心的旋律响起时,全场观众热血沸腾,人民大会堂掌声雷动。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这曲创作于1939年抗战时期的民族最强音,以黄河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咆哮怒吼,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强劲地传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它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气势,如号角、似征鼓,感召、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直至胜利!《黄河大合唱》自创作问世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也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强调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并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时代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总书记特别强调,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16年11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2019年3月,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时,总书记再次号召: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2021年12月,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总书记惕厉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长篇小说《雪山大地》、《宝水》等书写乡土大地史诗般的巨变;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间》、《大江大河》等礼赞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再现日新月异、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动,捕捉时代精神,雕刻出民族奋进的伟岸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精神伟力。   今天,党团结带领人民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新的历史方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文艺创作新的时代主题。万里河山日新月异,复兴气象壮阔恢宏,历史变化如此深刻,社会进步如此巨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活跃,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矿藏、无比广阔的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脚踩坚实大地,倾听时代足音,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历史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唱响昂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倾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新篇章。 创作精品力作攀登文艺高峰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1983年,接连两届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备受关注的作家路遥,却决意从眼前暖融融的气氛中转过身去,开启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历经6年呕心沥血、艰难跋涉,他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30多年来,这部志在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的力作,以其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力量,成为一代代青年的励志经典,更成为中国文学创作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经常一起畅谈文学和理想的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提及路遥,充分肯定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时代价值,更赞赏其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态度。 2023年11月19日晚,由中国作家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隆重举行。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等5部作品获奖。中国作协供图   古今中外,优秀文艺作品无不凝结着创作者的才华和心血,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强调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要求文艺工作者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什么样的作品称得上优秀作品?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会,总结古往今来文艺巨制的共同特点,从不同侧面为优秀作品画像。比如,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又如,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再如,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两年之后,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进一步描摹优秀作品该有的样子: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优秀作品的产生决非朝夕之功,创作者的态度、创作观念和手段等决定作品的成色和分量。围绕创作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相关重要讲话中作出深刻阐述并提出明确要求。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笃定恒心、苦心孤诣铸就的。针对一个时期我国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根源在于浮躁,并严厉警醒其危害性,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告诫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嘱咐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同时,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把握好尺度十分重要,总书记警醒大家,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   文艺创新离不开科技进步。这些年来,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助力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唐宫夜宴》、《流浪地球》、《长安三万里》等一大批文艺作品,充分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支撑,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审美享受。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   广袤的草原,蔚蓝的天空,鲜艳的蒙古舞袍随风漫卷,马头琴乐声悠扬飘荡2024年夏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月期间,一支支乌兰牧骑以到人民中间去为主题,马不停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演出活动,足迹遍布祖国北疆大地。 2024年7月14日,乌兰牧骑队员在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内蒙古第34届草原那达慕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数十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大草原上起舞放歌,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农牧民送去精神食粮,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为他们点赞,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表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鲜明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并向广大文艺战士发出号召: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文艺为人民,这条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始终发挥着火炬引领的重要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源源不断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价值立场,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强调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在此后不断丰富发展   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且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总书记严肃指出,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总书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要求文艺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2024年9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图为观众欣赏美术作品。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组委会供图陈曦郑彬彬/摄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总书记号召,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文艺要热爱人民。情深而文挚。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总书记强调,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总书记要求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今天,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4亿多人民投身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国家的蓬勃发展,百姓的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书写,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 得知你在耄耋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我为此感到高兴。2018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时年83岁高龄、新近入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称赞其6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进步,决心一辈子跟党走,这份执着的坚守令人感动;勉励其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还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鼓励他们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号召他们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94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蓝天野颁授七一勋章,感叹其这么大岁数,还在工作;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向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颁授奖章殷殷关怀、谆谆嘱托,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初心、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不断成就人生价值。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强调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2016年11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好的专业素养。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   高尚的人格修为。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讲品位、讲格调,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文艺工作者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对正能量要敢写敢歌,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对丑恶事要敢怒敢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要弘扬行风艺德,树立文艺界良好社会形象,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   处理好义利关系。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要求文艺工作者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动文艺事业不断从繁荣走向新的繁荣。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两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针对文艺评论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总书记对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广大文艺工作者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用心、用情、用力紧握手中之笔,饱蘸浓墨、奋力书写,必将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实现艺术的伟大创造,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来源:求是网

为什么要多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2024-10-11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曾有人在网上提问:怎样才能最快地见世面?一个高赞的回答说:所谓见世面,就是明白了世界不只有一面,而通过读书,便能最快见到世界的不同面。   通过阅读,你可以与大师交流,与古人对话。通过阅读,你也可以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看长河日落、看星辰大海。   在书中,你可以见识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生活,得到一些不同的生命感悟。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就在你的气质里、谈吐里、胸襟里,也在你未来的路里。知识,可以让你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你的人生有更多可能性。   一个不读书的人,看世界的眼光是迷茫的。而经常读书的人,心里是安静的,脸上是温柔的,生活是充盈的。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多给自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它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让你收获更好的自己。   那些读过的书,终将化作一个人的气质和风骨,让你活成最好的模样。 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   一个人读书越多,胸怀越是广阔,也就越能发现世间的美好。你读过的每一行字、看过的每一句话,都会在无声中给予你滋养。你从书中体会的每一个观点、明白的每一个道理,都将带你去到更加高远辽阔的地方。   去读书吧,当你读的书足够多,你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广阔无垠,发现人生的无限可能。不论遇到怎样的挑战,你也能无所畏惧,勇于攀登下一座未知的高峰。   有时间的话,就去读书吧。用书本的厚度,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垫高自己的人生。 来源:人民日报订阅号夜读

致敬!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2024-09-30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 友谊勋章获得者迪尔玛罗塞芙。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小谟。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赵忠贤。 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 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 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晋藩。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黄大年。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 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 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燮林。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读懂数字原生企业的成长逻辑

2024-09-24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电信时代,1771年2000年,人类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浪潮。透过五次技术革命浪潮,可以发现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兴起都会带来企业组织、商业模式、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技术经济范式变革。 进入21世纪,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呈现指数级的发展速度,数字经济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数字原生企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最活跃的主体,既是新一轮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主力军,也是世界各国未来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数字原生企业的基本成长逻辑是什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起关注《人民论坛》独家文章。 数字原生企业:数字经济时代的原住民 数字原生企业发展推动全球竞争格局变化。据统计,2023年全球市值前十位的公司中有4家是数字原生企业,还有4家属于数字和实体融合型企业,再有就是1家能源公司和1家投资公司。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数字原生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带来了一场商业地震,改写和创造具有数字经济特征的商业版图。数字原生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组织形态、商业模式、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影响,这些影响的持续互动和演进最终体现为国家之间竞争优势和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稳健增长,《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数字原生企业的概念是由国际数据公司(IDC)在2018年提出的,用来描述那些原生于数字化的企业。这些企业以互联网公司为主,且大多数为云原生企业。从数字技术应用的角度,IDC进一步定义了数字原生企业,即从一开始就围绕现代云原生技术建立的公司,他们从物流、运营到商业模式,再到客户参与等各个方面都利用了数据和人工智能,并且企业的核心价值创造和获取过程依赖于数字技术。从将数据作为企业发展核心要素出发,可以将数字原生企业分为数字平台企业、专业数据生产商、依托数据的新创企业和数字相关基础设施企业四种类型。站在企业竞争优势获取角度,由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用户、合作伙伴等因素构成的数字生态是数字原生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整体上看,生于数字技术,成于数据创造价值,兴于数字生态系统,是上述定义对于数字原生企业的一些基本描述。 从技术维度看,数字原生企业具有数字连接、数字协调和智能决策能力。首先,数字原生企业深度依赖于云端基础设施,通过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弹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将业务数据和应用部署在云端,从而实现了对资源的更大范围连接,与全球范围的客户、战略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者快速建立连接。这种更大范围的连接打破了传统企业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让更紧密、更深层、频率更高的交互成为可能。交互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进而极大提升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和业务拓展的速度。其次,数字原生企业可以运用模块化架构整理、调用和组合数字资源,模块化架构允许企业同时运行多项测试服务,并根据客户反馈快速整合资源,进行敏捷开发和持续集成,对客户需求作出更加定制化的快速响应。最后,数字原生企业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实时预测、快速学习与精准决策,提升决策的准确度和业务运营的效率,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市场不确定性和发现潜在市场机会。 从价值创造维度看,数据创造价值是数字原生企业的核心特征。数字原生企业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基本逻辑设计商业模式,他们对数据进行充分洞察与挖掘,通过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数据要素进行处理,生成可以进行市场交易的数字产品或服务,实现从数据向价值创造的转换。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原生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表现为数据创造价值的竞争。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创造价值成为数字原生企业必须回答的命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数据也出现了爆发式的生成、积累与增长,而且不同于资本、劳动以及物质材料、能源等,数据具有可共享、可复制和可再生的特征,加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降低了数据处理的成本,海量的数据可以不断被分析、生成、积累和应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日趋活跃,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1个ZB等于十万亿亿字节),同比增长22.44%;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提速,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居全球第二位。 数字原生企业运用数据创造价值的过程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产品研发环节,数字原生企业基于同用户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交互,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和用户偏好,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期待的产品,实现设计维度的新价值创造。其次,在营销环节,通过对用户数据的精准分析,企业可以实现精准投放,提高营销效率和转化率,创造更高的交易价值。再次,在运营环节,通过数据分析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监控业务状况,而且能够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降低企业运营维护成本,确保企业稳健运行,实现运营的价值增值。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原生企业具有与生俱来的数据思维,他们从数据创造价值的基本商业逻辑出发,充分发挥数据在企业各环节可共享的属性,使得传统企业中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的串联过程,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并联过程,把企业和用户之间段到段的连接转变为端到端的连接,提升了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更加快速、精准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实现全流程的价值增值。 从组织维度看,生态组织成为数字原生企业重要的组织形态。每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都会带来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从家庭作坊到工厂组织,再到一体化组织和大规模定制组织。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原生企业呈现出新的组织形态生态组织。数字原生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快速度上同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展开合作、交互和迭代,在多主体之间进行多方互补、创造价值,形成新的价值系统。比如,在字节跳动、SHEIN等数字原生企业的价值创造体系中,用户、外部供应链成为重要的互补者。在新的价值系统中,这种互补关系既有传统意义上两两之间的互补,更多时候是多方互补关系。这种在价值创造上的新关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交易关系,也不同于以焦点企业为中心的企业供应商一体化层级组织关系,作为价值创造的新组织形态生态组织,成为第三种价值创造组织形态。 无论是字节跳动提供的内容服务,还是SHEIN提供的服装产品,在传统企业通常会受到数据流动的制约,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一般都是静态和单向度的,无法适应需求侧的动态变化。数字原生企业通过建立平台生态,不仅能够使用户获得千人千面的内容服务,让用户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实现产消合一,而且能够通过数字化平台让用户和供应商建立更加直接的连接,围绕用户的需求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多方互补、共创价值。对于数字原生企业而言,运用数据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决定着企业边界。这些生态组织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数字服务和公开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与各种合作伙伴开展合作,为多个参与者之间实现无缝合作进行协调适配。正如当年钢铁、汽车、石化企业采用一体化组织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当前数字原生企业采用的生态组织正在迸发出新的、超预期的力量。 数字原生企业的成长逻辑 数字原生企业的基本成长逻辑是什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可以从数字原生企业价值主张的提出、竞争优势的获取、持续创造新价值的驱动力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创造数实融合的新价值。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数字世界的兴起,更是数字和实体的加速融合。数字原生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是其基于数字技术,通过数字连接、架构和智能化创造出数实融合的新价值。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超越了互联网所涵盖的边界。数字技术本身的架构终端、网络连接和云(大脑),不仅使得产品和服务的分层解耦成为可能,也使得再耦合为用户创造个性化的价值成为可能。企业不仅要把已经形成的产品或服务单向度传递给用户,而且要能提供个性化、适时、预测性的产品或服务。从单向提供到双向互动,从被动等待到主动预测,从大规模到个性化,这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新变化正在改造着整个商业世界。 比如,SHEIN作为快速崛起的服装电商平台,通过数字平台在供应链体系和用户之间建立深度连接,成功超越传统服装产业巨头。一方面,SHEIN通过精准解析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利用数字技术对流行色彩、价格走势、图案风格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预测未来热销款式,从而指导设计和生产。另一方面,SHEIN通过数据驱动供应链,以小单快反模式实现了高效柔性供应链,能够在7天内完成从捕捉潮流趋势到设计、生产和发货的全过程。这种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再如,某公司提供的WisCarbon碳中和数字化平台深度融合低碳技术与数据管理,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一个连接用户、核查机构、咨询机构、监管机构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碳数据管理、碳足迹管理、碳资产管理等多维度的应用,不仅为钢铁工业深度脱碳乃至碳中和创造新价值,而且作为第三方平台还在其他行业和企业得到应用。透过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原生企业源于数字技术,但其持续加速成长离不开数实融合,创造数实融合的新价值已经成为数字原生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价值主张。 其次,释放网络效应获得竞争优势。数字原生企业的网络效应主要是指这类企业能够通过其产品或服务,在用户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能够迅速收集用户的反馈和信息,进而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并且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每个用户从该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也随之增加,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种网络效应是数字原生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用户规模决定了数字原生企业的价值。比如,社交网络平台通过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获得网络优势,平台价值随着用户数量增加而不断增加。为了能够激发网络效应的释放,数字原生企业通常采取包括精准用户画像、智能个性化推荐、增加互动功能、与其他社交平台合作、口碑传播、简洁用户界面、快速响应用户反馈等一系列策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满意度和忠诚度,有效增加用户侧的网络效应。 在数字原生企业构建的电商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和大模型平台等多边市场平台中,随着供给侧或需求侧规模的增加,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形成正反馈,可以产生供给侧平台互补者和需求侧用户互动的跨边网络效应,实现互补者和消费者数量的指数级增长。多边市场平台参与主体之间的正反馈推动了整体参与和深度互动,从而形成平台提供者、互补者和消费者三类参与者在内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这些数字原生企业构建的平台通过其网络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加入其生态系统。随着生态系统的扩展,平台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效应,使得平台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尤其是数字原生企业作为技术性平台提供者,不仅需要关注用户的交互、用户需求的满足,还需要关注互补者的利益,聚焦多方互补价值的实现。总体上讲,平台用户之间更深的交互、更高的网络强度、多边互补者之间更强的相互依赖性、更好的协同发展,是平台提供者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此外,对于新创立的数字原生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功能创新,以功能模块嵌入的方式来获得网络效应。在已经建立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中,平台的用户和互补者等数字资源具有一定的可共享和可再生特性。因此,其可以将自身功能模块嵌入到一个或多个成熟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中。例如,拼多多采用社交加拼团的模式,实现同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差异化发展。 最后,数字技术创新驱动持续成长。一方面数字原生企业快速成长,另一方面数字原生企业也面临着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数字原生企业逐步从交易、交互平台走向技术平台的特征日益明显。从最初阿里、百度和腾讯开发云计算技术,到京东云、抖音火山云、快手云的发展,都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数字原生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驱动力。 数字技术创新从产业边界、用户价值和运营效率三个方面驱动企业持续发展。第一,拓展产业边界。比如,百度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进入大模型应用、自动驾驶、智能体平台等领域。第二,提升用户体验价值。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能够实时调整推荐策略,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率。第三,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管理库存、预测销售趋势并自动调整价格,在保持低价的同时,保证供应的稳定。同时,还可以通过算法优化物流配送。 如何推动数字原生企业发展? 一是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规则体系建设,为数字原生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规则体系的建设将会为数字原生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数字原生企业的成长和壮大也会推动规则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规则体系建设。 第一,明确数据产权和权益保护。可以基于数据主体分类(如公共、企业、个人),探索数据权属划分准则,明确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健全涉及数据所有权归属、数据交易、数据使用等关键方面的法律制度安排,确保数据资源的合法使用和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第二,完善数据交易规则。在实施统一的数据标准基础上,确保数据交易过程中的标准化和可比较性,明确数据交易中的法律关系,如数据所有权转移、使用权授权等,为数据交易提供法律保障。鼓励创新数据交易模式,支持多种数据交易模式的发展,如数据服务、数据产品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第三,推动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在保障公共数据资源公益属性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授权运营和产品定价机制,为数字原生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据资源。通过政策激励和机制设计,加强企业间的数据共享和合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促进应用场景需求同数字原生企业技术创新适配,为数字原生企业发展创造新空间。一方面,应用场景为数字原生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动力;另一方面,数字原生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为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两者之间的适配。 第一,建立应用场景需求发布制度。政府部门在公共管理领域掌握着种类多样、规模庞大的场景资源,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数字政府等领域,建立场景需求发布制度,主动创造和释放场景资源,引导数字原生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在建立应用场景需求发布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制度目标、建立需求收集机制、优化信息发布流程、加强效果评估、促进跨部门(或领域)协同和提高公众参与度。第二,构建数字化场景创新生态。数字化场景创新生态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推动。可以通过搭建平台、组织活动等方式,加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关键和共性数字技术开发和应用,促进不同场景的协同演进,共同推动数字化场景创新生态的发展。第三,开展数字化场景示范。应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先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的场景。数字化场景示范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在开展示范项目时,应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和体验,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用户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和改进示范项目。同时,还应积极组织经验交流会和推广活动,将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享给更多的地区、行业和企业。 三是加强数字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为数字原生企业发展筑牢根基。数字原生企业发展要求企业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从而应对技术创新、数据处理、跨界融合等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数字科技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字科技人才。加大对数字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数字科技教育的经费占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数字科技教育领域,提高数字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第二,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数字原生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紧密的产教融合机制,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数字科技人才。第三,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数字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确保人才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完善激励机制,对在数字科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15期 原标题|数字原生企业的成长逻辑和发展策略 来源:人民论坛微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