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中阅
阅读

一个人的最佳状态:心中有光,慢食三餐

2024-07-17

向上的路,从来都不好走。但是,熬过人生的低谷,方能抵达生命的高处。自助者,天助之。真正的强者,做自己的靠山,一个人也像一支队伍。 山有顶峰,湖有彼岸,人生海海,万物皆有回转。当我们觉得生活苦涩,请你相信,一切终有回甘。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区别就在于人内在的特质。 静 静能生智,静容易让人聚焦实现道路的通达。 对于正向生长的人来说,有时候看起来的安静,不过是另一种忙碌的表象。有句话这样说:越是安静的人,越强。因为身心安静的人,很可能是默默地在用脑。 定 常言道:不定者,则易迷,迷则必失。我们喜欢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好,面对自己的失败,也常会哀叹时不我与。殊不知,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曾为他们现在拥有的一切辛勤耕耘了很久。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一挥而就的佳作。那些看似毫不费力、信手拈来的成就,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和 和善是生活顺遂的知己,行走人生道路的润滑剂。 遭遇挫折时朋友一句安慰的话,寒夜出行时他人传递的一缕暖意,碰到困难时周围人一个鼓励的眼神,这些不经意的举动都传递着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事慢慢干 凡事慢慢来,并不是说要拖延做事,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内心达到一种平静的状态,尽全力完善每一件事,保证不出现纰漏,进而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 有时候,等事情慢下来了,才能享受到隐于表象之内的美感,体味生活的真意。 话慢慢说 当内心不良情绪占据上风的时候,你应该先停止表达,让情绪稳定下来,再思考说出的话是否会伤害到对方。其实,偏慢的语速会给人一种沉稳的印象,更容易说服别人,赢得别人的信任。 语速慢下来,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逻辑自然变得顺畅,表达更清晰,别人更容易接受你所传递的信息,不会让别人难堪或是误会。 情慢慢处 有人说,感情是忍不住时最想拨打的电话号码,是深夜久坐的那杯清茶,是悠闲时最想见的身影,是忙碌时不能忘的牵挂。 好的感情需要沉淀,也是慢慢处出来的。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 《真正的强者,一个人也像一支队伍》

方江山|以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全面推进美丽...

2024-07-11

《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7月上新刊刊发了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在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案例发布会暨研讨会上,围绕以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一主题的发言,以飨读者。 当前我国正处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全国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突出位置,着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以为世界塑造美为追求,推动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推动文化与工程设计建造融合发展,促进优秀工程设计落地和转化,助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这是一项非常有情怀也非常有使命感的事业,体现了企业的胸怀、境界与创新活力。 今天,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携手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联合举办以为世界塑造美为主题的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案例发布会暨研讨会,是能源建设、工程设计、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件盛事。借此机会,我想围绕以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一主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追求美的历史。回顾历史,可以说,工程美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公元前27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建造的古埃及金字塔,既是展现神权和王权威严强大力量的法老陵寝,又是古埃及科学、艺术、宗教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如沙漠中的巨碑,雄伟神秘,以纯粹而有力的秩序感述说永生之美,成为远古工程美学的代表作;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断续修建两千多年的中国长城,纵横数万里,不仅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军事工程,更将防御性能和美学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盘亘在群山峻岭中的巨龙,巍峨壮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前3世纪,李冰父子依据岷江的自然地形和水文条件设计并建造的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成为水利工程建筑与自然环境、科学原则、美学原则和谐统一的典范工程科技与美学的交响,成就了千古奇观。这些撼人心魄的工程,反映了科技的高超、人类的伟大,是对工程美学的绝佳诠释。这些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其功能随时代发展或许变得不再重要,但早已成为一种辉煌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工程设计与建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重大工程,不仅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科技实力、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既代表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是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一批能源重大项目有力推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提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不竭动能。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新时代以来,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城市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和在建核电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些第一的背后,是世界上最高的桥、最大的水电站、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最难修的铁路、最复杂的立交桥和覆盖人口最多的电网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超级工程。它们与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美丽城市、美丽乡村交相辉映。 这些大国工程,建设速度之快、数量之巨、体量之大、形式之新,世所罕见,折射出工程美学与各类学科的巧妙碰撞。更绿色、更科技、更智慧的工程奇迹,如同绽放在中华大地上的奇葩,熠熠闪光,深刻反映出工程设计与建造领域的环保监测、美学革新、品质跃升、智慧升级的有机融合,与背后的工程技术创新支撑相辅相成,夯实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根基,成就大国风范的颜值担当。 工程美学,是人类科学、技术和艺术三者的审美精华在大地上的凝结,必将为建设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系统部署,以美为统领,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从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美的巨大热情,置身大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深切感受到,如今人们对于美的需求、追求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空前提高,不可抗拒的美学风暴正在来袭。 当下,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重大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文旅热潮持续升温,我国正迎来一个产业加速迭代、文化业态持续焕新、社会环保意识浓厚、人民审美需求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以美丽促美力,美学经济美丽经济勃兴,美无处不在。美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修课。美学升级,正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力量。 早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化是灵魂》一文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便这样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展现出强大伟力。 工程建设兼具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文化在其中的价值意义尤其值得关注。广袤大地上一座座雄伟壮观的现代化工程、一件件让世界瞩目的大国重器,不仅是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的象征,更体现着新时代中国的文化风貌、价值理念和审美追求。 现代性和适宜性,作为现代美学的基本法则,也是在工程美学中普遍适用的钻石法则。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时间维度上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内含普遍性或世界性;适宜性则意味着在空间维度上与特定地域环境兼容,与传统协调,与文化相济。 如何让文化更好融入工程设计与建造,如何让设计成为生产力、让美成为创造力,如何以人文之美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蕴?在此,谈几点思考。 一是,注重以文为魂,善用钻石法则撬动贯通古今的文化支点。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当今世界,文化在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撑性作用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工程形态与社会需求、文化需求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工程设计成为工程的关键要素,功能、生态、文化耦合共生的设计实践蓬勃展开。 运用好钻石法则,有助于破解文化密码。中国基建世界领先,以中国高度、中国效率跑出了加速度。进一步聚焦文化内核,提炼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突出鲜明的在地性,打造独具特色的工程标识,可以更好发挥文化的支点和撬动作用。向传统借力,向当代借势,把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将赋予中国建造高附加值,提升中国坝、中国电、中国网、中国城、中国路、中国桥等工程形象的人文含金量,让扎根中国大地、深蕴文化之美的工程涵养文化气质,增强文化认同,激发精神凝聚力。 二是,强化创意创新,善用科技力量放大刚柔并济的工程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工程设计是各种技术要素和艺术要素的集成,要把创意创新精神贯穿设计与建造全过程,善用科技力量放大工程设计之美。 当下,科技的迅速发展为设计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也为设计理念的现实转化提供了强大助力,拓展了艺术表现力,提升了智能化水平,也扩充了设计师的工具箱。建筑机器人、造楼机、零海拔屋工程建设从设计、施工到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都在经历颠覆性、突破性变革,建筑工地正在变身集成高科技、自动化的智慧场景。现代科技与古老工艺、先锋设计的碰撞,催生新的设计形态和建造工艺,为大跨度建筑外形和结构设计上刚与柔的结合提供更多可能。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这些大国工程无一不是力与美的双重协奏、技术与创新的双重考验,展现中国智慧,彰显科技实力。 三是,凝聚时代精神,善用中国风范展现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展形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重大工程、大国重器,尤其是开创世界之最的中国工程,不仅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彰显时代精神、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大国工程的设计建造要在价值影响力和文化感染力上下功夫,让设计不仅符合专业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还能彰显东方美、掀起中国风,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美学之窗;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丰富工程设计文化语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话语体系;要扎根人民生活,融会时代精神,因地制宜,贴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建立起人与工程的情感联系;要运用新技术充分挖掘展示中华文明文化符号的丰富性、中国地域形象的多样性,展示层次清晰、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 四是,矢志向美而行,善用美丽工程壮大人文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绘就了美好生活、美丽中国、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发展画卷。这也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规律,是人文经济学意蕴的集中体现。理解工程之美,理解美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要放在人文经济学的大视野中展开。 工程设计与建造既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人文价值。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要兼顾人文与经济、效率与公平、技术与文化、经济与环境,防止将内涵与形式、质量与形象割裂。要用工程美学播撒公共普惠的文化种子,让优质设计资源对接具体工程实践,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实现产城人景文一体化发展,为城市更新提质,为乡村全面振兴托底,为民生幸福加码,在文旅热潮中引流量、创增量,将工程设计与建造的目标落脚到提升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福祉之上,让人民成为美丽工程的最大受益者、最广泛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 五是,发挥产学研合力,善用跨界融合实现设计实践的协同创新。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形成合力。工程设计与建造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推进工程实践创新有赖政府、企业、院校、媒体等同心协力。 围绕培育大国重器之美、打造工程新地标,可以汇聚产学研合力,共同攻关重大课题、重大项目。这种协同创新有利于深入挖掘建筑、艺术、人文等的现代功能,也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密切工程交流,在宏阔的国际视野中丰富本土设计实践。工程设计倡导多学科交叉合作,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要坚持通力合作,系统推进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文化传承、美学融入、商业盘活和技术创新,激发新工艺、新模式。 从此次发布的优秀案例可以看出,由企业规划设计院所主导、联合高校和设计机构等多方力量,有助于设计精品的诞生,有助于工程创新的推进。我们要继续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用结合、政校企社协同创新格局,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工程设计与建造领域集聚。 书写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答卷,赋予展示大国风范的重大工程以重要角色。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重塑自然之美的重要力量。当工程设计与建造不只是停留于基础建设层面,而是上升到美学高度,其意义不言自明。 推动工程美学升级,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带动作用。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是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品质提升离不开美学助力。如今,工程设计与建造不仅关乎技术的实现,更关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审美情感的满足,仅具备单一功能性的工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在工程设计中融入美学和人文关怀,有助于开辟质胜之道,尤其是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推动建设工程项目,将不断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积聚起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工程美学升级,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无论是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还是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都离不开生态美学的引领。当工程与环境同步建设,当迎来世界注目礼的大国工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当越来越多行动者站上美丽中国建设的舞台,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推动工程美学升级,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有效路径。工程设计与建造应充分体现文化自信,已成为业界共识。工程科技成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美学则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撑。在工程设计与建造中融入中华美学元素,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工程建筑焕发独特艺术魅力,更能引发人们的审美共鸣,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美学进一步有机结合,并通过工程美学得到彰显,审美体验与价值体验将形成共通感。随着人们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体悟不断深化,文化主体性将不断得到巩固,文化自信自强会进一步迸发强大精神力量。 推动工程美学升级,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样需要重大工程的引领。重大工程往往涉及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计+科技是有力抓手之一。以专业的、特定功能需要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通过适应多元化需求的设计,可以拓宽应用前景。加大对自主设计的保护和运用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有效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培育更多拥有技术前哨的创新主体,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理性的系统设计思维,不仅是对当代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整体美学观照,还包括对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有助于构建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美丽中国建设,精髓要义在美。美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美能愉悦身心、滋养精神、沟通情感、激发想象和创造。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美有着不同的追求。这种多元追求促生了五彩斑斓的文化形态,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久久为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美的规律的指引,离不开对中华美学大美思想的传承,离不开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重大工程着力打造美丽新样板。遵循美的规律开展工程设计与建造,激活美丽细胞,必将是以当代之笔赓续中华文脉、展现中华审美风范、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生动实证,令人期待。 相信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必将实现工程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和鸣。生态文明建设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蓬勃开展。生态美学是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美学回应。这一概念虽然是外来的,但目前国际学术界有关生态美学的学术成果主要来自中国。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治国理政的高度为生态美学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和实践天地;生态美学话语形态的发展和完善,从方法论的角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智慧支持和美学路径。时至今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生态思想资源,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文化基点、以生生不息为基本内涵、具有人文性交融性的生生美学等中国生态美学理念,超越西方生态与环境之辩,与欧陆之生态美学、英美之环境美学并肩而立,成为国际生态美学体系中独具中国特色的重要分支,并努力成为面对全球共同问题的国际通行语言。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既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生态美学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生态美学的绝佳载体。将生态美学融入工程设计和建造,优化设计方案,引入绿色技术,应用环保材料,运用仿生设计学,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问题,创造更多惊艳世界的绿色传奇。 相信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必将实现工程美学与中华美学的和鸣。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是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审美观念、审美偏好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表征。儒道释圆融合一,共同构成了中华美学中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二十四诗品》,铸就了中华美学的诗性品格;意境说,成就了中华美学审美的最高追求具有鲜明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的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艺术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突出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强化工程美学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让每一个大国工程都刻上美丽的中国印,实现整体形象的风格表达,将有力推动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审美力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社会,并有助于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 相信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必将实现工程美学与科技美学的和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科技创新为美的创造、美的欣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伴随现代大工业革命诞生的科技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应用性交叉学科,以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的双重视角,研究、阐释美学并不断建构科技审美新形态。美学的原则,被广泛运用到物质文明生产和科学的劳动组织中,让工业产品更加适合人类生理和心理需要。如今,各项前沿科学技术不断迭代,既引领美学升级,也为艺术和设计创新提供硬核支撑。科技驱动型设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局限,向更加协同、多元、综合、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下,自动化控制、模块化建设、机械化施工等,已应用在诸多工程设计与建造之中,既提升工作效率,更彰显数智之美。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思维、新模式,也逐渐孵化出各种艺术新形态,为大众带来全新审美体验。新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进展速度之快,呼唤着更多跨界人才对前沿技术进行更深层次把握、对交叉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研究。新质生产力正在开启科艺融合的美学新路径,打造跨界合作新业态,开辟跨领域协作新赛道,进一步推动工程科技创新。 相信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必将实现工程美学与社会美学的和鸣。将满足人民的实际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原创能力,回应大众审美新期待,是工程科技与艺术设计扎根中国大地、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今,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日益审美化,生活中的美也日益视觉化。美的视觉化为人们带来了感官享受,同时也确立起一种新的基于社会规范的美学原则,即眼球美学不能冲破道德精神层面设定的价值规定。重大工程源于时代需要,归于生活之中。作为大型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往往更容易闯入公众视野。重大工程意义之重、体量之大,让社会对工程美学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双向要求也更高。如今人们对美丽工程的审美期待,并不局限于物理环境的美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还要能够促使所处空间场域的精神文化氛围发生改变,体现温暖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品质格调。立足时代生活,走进去沉下去,深度探寻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将以美的创造更好服务美好生活。 如今,工程设计兼及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能源设计等多领域、多维度,深入推进工程设计与建造实现美学升级难以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助推工程美学开启促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民心相连相通。这也是本次会议举办的重要意义所在。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今天的工程,就是明天的胜景。美的工程必将跨越时空,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经久不衰的人文价值。 大国工程铸就大国力量,彰显大国风范。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征程上,中国将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拓展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工程设计与建造中,更高质量地推进大国工程建设,创造出更多流传久远的胜迹! 让我们携手与美丽相约,共同探讨如何追求美、创造美、发现美、欣赏美,以美的观念、美的思考,为以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真知灼见!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文化赋能工程设计与建造,以高质量工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创新实践,创造出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本文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根据5月28日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案例发布会暨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无限春风到黎寨

2024-06-20

梅国云   风铃在春风里叮咚弹唱,轻舞的丝带将祝福寄向远方,黎族阿妈用染满茶韵的手递给我一杯希望的茶,告诉我说这叫作蜜糖甜。 题记   远山如黛,宛如一幅幅泼墨山水。近处,高大粗壮的椰子树,亭亭如盖;瘦高笔直的槟榔树,苍劲挺拔;山涧溪流蜿蜒向前,融入无边的远方;山峦间的茶园,散布在流动的云雾中间。   青翠掩映间,一座藏于雨林中的黎族村寨跃入眼帘。成片的水稻田向前延伸,跟绵延青山融为一体;矗立在村道两旁的参天古木,静静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这里就是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村东南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景区,离五指山市不过30来公里车程。   记得20世纪末第一次从海口到通什市(今五指山市),车子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走走停停,足足用了七个多小时。那些年,单位去深山老林里的黎族村寨搞希望工程,离开省道只能开摩托车或步行,突窜的毒蛇和弹跳的旱蚂蟥,让你步步惊心。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尚有17%左右的人口未解决温饱,山区深处甚至还在刀耕火种,我永远忘不了一村人围着我们赠送的电视机兴高采烈的场景,更忘不了极端简陋的村寨和孩子们渴望的眼神。   今天,从海口上高速,两个小时就到了五指山市。从七个多小时,到两个小时,缩短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五指山黎族群众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距离。   2022年4月11日,是一个载入毛纳村史册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与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凉亭内促膝而谈,共谋黎乡的绿色发展之道。   时光流转,今天的毛纳村呈现出的正是总书记所慨叹的景象:这个村真是欣欣向荣啊。 苦中蕴香滋味长   茶山之上,晨曦初现,一抹抹黎族女子的身影在茶园间若隐若现。茶山的阿妹俏模样,手指尖尖采茶忙。那漫山接岭的茶树,沐浴着云雾,吐露出最纯净的芬芳。  走进村子,蜿蜒的水泥村道平整洁净,褐色墙壁、仿茅草顶棚的房舍错落有致。来,先坐下喝杯我们的水满大叶茶。不论你从哪里来,来到毛纳村,村民总会热情邀约。 水满,在黎语里的意思是源头上古老的家园。水满乡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这些水满大叶茶都是五指山野生茶的后代,独特的热带高山雨林气候赋予了五指山茶的独特之处具有高果糖、高茶氨酸和低儿茶素、低咖啡因的两高两低特征,吸吮着天地精华的水满大叶茶成为市场上的珍稀养生饮品。   跟随着几位当时见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村民,我们走进村中的凉亭。坐在这里,远眺可见五峰如指翠相连的奇峰美景,近观是一水护田将绿绕的田园风光。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回忆总书记来时的场景。   2022年的那一天,就是在这座凉亭内,习近平总书记同驻村第一书记、乡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致富带头人代表等亲切交谈,大家畅所欲言,总书记微笑应答。  王柏和、王菊茹老两口永远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茶坊的情景,我们把总书记迎进屋,他来到客厅、又走进卧室,和我们亲切交谈。   几十年来,王柏和、王菊茹老两口一直在毛纳村经营着一间不大的茶坊。王菊茹的制茶技艺是从大伯、二伯那里学来的。早年五指山也有茶厂,但效益差,背着炒好的茶叶走3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销售点,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在一批批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到标准化茶厂学习制茶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再加上能申请贴息贷款、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还有大茶企就近收购,依靠种茶、采茶、制茶,老两口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老两口回忆,那天在和茹手工茶坊,习近平总书记参与了炒茶劳动,还买下了两袋茶叶。总书记勉励我们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说起那天的事,王菊茹仍然抑制不住兴奋。   总书记的到来,让王菊茹的茶坊出了名,游客来了,也一定要带走两包茶坊的茶叶。   和茹手工茶坊的产品越来越供不应求。由政府出资帮助建设的茶坊二期已经竣工,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扩大生产。   捧着新出锅的茶叶,清香沁满鼻尖,王菊茹满眼都是憧憬。   茶叶,让我们找到了致富的法宝。这是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毛纳村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王启望写在寄给习近平总书记明信片上的一句话,也是他心底里最深的感触。   扶贫和振兴要衔接上,这边是巩固扶贫成果,这边是迈出振兴第一步。过去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现在身在宝山硕果累累。大叶茶发展起来了,下一步就是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这里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乡间凉亭里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点拨,王启望一生难忘。   在王启望的茶园,面对着满目茶海,王启望讲起了他的成长故事。   我是80年代生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我们这里却还很穷,穷得难以想象。三块石头支口锅,值钱的家当(猎枪)挂墙上,是那个年头黎民的生活写照。我们家在村子里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一年也吃不到两回肉。吃一次嘴里能香好几天,那种感觉至今仍刻骨铭心。我父亲曾参加过解放海南的战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知道只有让孩子上学才能走出大山,硬是咬着牙让8个子女都上了中专或大学。   王启望喝下一满口茶,长叹一声。当我第一次来到海口看到车水马龙,第一次看到江苏、浙江农村成片的别墅,我发誓,一定要回到村子里创业,改变落后面貌。   家里人支持你回来么?我很是疑惑。   因为这个事,老人跟我冷战了好久呢。倔强的王启望在山上的茅草屋一住就是6年,连结婚生子也都在山上。他尝试过很多项目,但都以失败告终。   身处茫茫大山,寻找一条致富路是眷恋这座山的人最渴望的事。王启望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大叶种茶上。他听取驻村干部的意见,认真钻研野生有机大叶种茶种植技术,终于摸索出适应五指山特殊地质特点的生态循环种植法。他的茶园亩产跃升至400斤以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2016年,王启望成立绿动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率先开启规模化、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吸纳了16户村民加入,目前合作社已吸纳40户,总面积扩展至300亩,收益破百万,实实在在验证了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王启望又将目光投向林下农业,主营五指山大叶茶、野生蜂蜜、铁皮石斛、五指山野菜等。   朝阳洒在他的茶园,淡淡的雾气之上,像镀了一层金。   王政珠也是那次在凉亭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过的村民,他讲,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上夜校、搞养殖、种茶叶,还成了村两委班子成员。总书记笑着对他说:现在很多扶贫故事里都有这样的成功转变。   总书记走了一路,也问了一路。水满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毛纳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力回忆,座谈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总书记叮嘱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高力说,接下来,工作队要牢记嘱托,继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不仅铭刻在村口,更融入村民每天的耕耘中。 昨日的凉亭,今天被当地村民称作硕果亭。在亭里,我细细品味着水满茶,经典的琥珀茶汤,飘溢着山野的花香,入口微苦,但回甘持久,真像蜜糖般滋味悠长。 深山里的公园人   毛纳村里有一条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分界线。园内,是村寨的林田;园外,有村民的房子。毛纳村村民们自称公园人。   公园人都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五指山片区,沿木栈道步行察看公园生态环境。总书记的脚步放得很慢,不时询问树木生长、水源涵养、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情况,感叹:植物的科普馆啊!   海南热带雨林不是光属于海南,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是属于地球的,是国宝。总书记的话里充满了珍惜。   看着村道边黎家特色的合亩仓库,总书记走近了端详:过去吃不饱吧?   山地多,耕地少。现在发展林下经济,林果、林茶、林禽、林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负责同志答。   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水流潺潺,灵动飘逸;百花齐放,绚丽夺目;万鸟齐鸣,和谐动听。在这片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每一个生命都在尽情地绽放,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自然的魅力,每一瞥瞬间都在奏响万物共生的和谐乐章。   忽然,莽莽雨林传来阵阵啼叫。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生态护林员王进友。   有没有发现长臂猿呢?   这也是那天总书记的提问。总书记惦念着濒危动物长臂猿的事。王进友回忆着那天的场景。添丁了,36只了。总书记又接着询问:护林收入怎么样?这钱谁出?关切之情细腻温暖。   全中国只有这么一个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下一步要干的事,就是把国家的大目标和我们的小目标连在一起,在保护中发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热带雨林中说的这些话,在公园人的心中升腾起丰沛的绿色梦想。   1978年出生的王道真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分局水满站的站长。你能想象过去黎家人一家三代挤在一间茅草屋是什么感受么?男女难避讳、蚊虫漫天飞、老鼠闹翻天、毒蛇常光顾就是黎家人那个时候过的日子。王道真说起往事,连连叹气。  海南的土地什么都长,为什么还没有东西吃?我来海南很多年了,一直没有弄清这个问题。   主要是五指山地区海拔高,不适合普通的经济作物,加上黎民过着刀耕火种比较原始的生活,也不懂种植技术,产量极低。比如水稻,其实是长在山上的旱稻,我们黎家人把它叫作山栏稻,收成最好时也才四百斤一亩。黎人喜爱喝米酒,这收割起来的稻,主要还用在了酿酒上。别看这满世界的绿,也没多少菜可以种,吃的主要是紫背天葵、鹿舌菜这些野菜。说实话,就是有菜,也缺少油盐酱醋。实在没东西吃,弄几个石头蛋放在锅里用盐巴炒一下,喝一口山栏酒,嘬一下石头蛋,吼吼黎歌也是不久前的事。王道真张口吼起一句黎歌,在雨林中洒下一片回声。   美好生活像变戏法一样成为想都不敢想的现实,正是实施脱贫攻坚之后。先是王道真家的房子变为三间大瓦房,现在更是住上了依山而建的错层宽大的农家小院。以前,谁能想到,把这片林子守好了,也能致富。我们现在过的可是比神话故事里神仙还要好的天堂一样的生活。王道真走走停停,一会儿拍拍粗壮的珙桐树干,一会儿蹲下身子吹口哨逗雷公马玩。他告诉我,水满站40名护林员,共负责13万6千多亩的巡查工作。光靠人的肉眼是不够的,还得有高科技。智慧巡护应用程序的启用,像一盏照亮生态保护之路的明灯。护林员们手持移动终端,实时上传巡护数据,与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对接,仿佛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网。红外相机如同森林的眼睛,默默注视着一切动静,而AI高精度算法则犹如灵敏的耳朵,能准确分辨出非法活动的蛛丝马迹,及时发出警报,守护着雨林的宁静与祥和。   看着密不见天的雨林,我问王道真:这里的植物你是不是都认识?王道真不禁一乐,很是幽默地说:如果有这本事,早就当院士了。   他用手指着前方说,这里的植物和动物到底有多少种,真难以估算。上次农科院的一个教授说,跟我国内陆相比,海南非常小,但是,生物物种种类和特有类群都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天堂、动物乐园。我们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当之无愧的天然药库。沉香、黄花梨这些奇珍异宝,更是被天下人追捧。王道真说起这些如数家珍,声音很是响亮,言语间掩饰不住自豪。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化为人们的切实行动。 黎锦光辉艳若云   衣染草木,身着山川。   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风雨雷电,蓝靛的蓝、苏木的红、落葵的紫黎锦光辉艳若云,清代进士程秉钊的这句诗道出海南黎锦的千年风华。黎锦,是海南黎族妇女世代相传的古老技艺,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世人开启黎族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来毛纳村的那一天,凉亭另一侧的长廊,黎锦、黎陶、树皮布,琳琅满目。一个只有7岁的男孩,很小时候就跟着奶奶学织锦,他的胖乎乎的小手在锦布上穿梭,一下成了众人焦点。总书记弯下腰,听他背了一首诗: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  当问到长大后的梦想,小家伙朗声答:想跟奶奶一样。  很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总书记鼓励着在场的非遗人。   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就在其中。她13岁开始学习织黎锦,20岁出嫁。当时婆家很穷,好在她有个手艺能赚钱贴补家用。后来,因为传统的粗布料和一成不变的图案,除了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外,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加上外面的市场没有销路,刘香兰曾一度想放弃。   看到城里服装店里的衣服,黎锦真的就跟古董差不多。我妹妹家的孩子每次来看我在织锦,都叫我别浪费时间了,说黎锦这东西丢在大街上都没人捡的。刘香兰内心也很焦灼。   黎锦是需要用时间打磨的艺术,特别考验织娘的手艺,一件成品要经过纺、染、织、绣4个步骤,精心完成需要花费三四个月或更久的时间。当年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数不足百人,面临失传的危机。看到懂织锦的老人一个个离去,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和失落。到自己这一代,如果黎锦工艺后继无人了,自己岂不是黎家的千古罪人。刘香兰咬着牙坚持,之所以没有放弃,用她的话说,毕竟织了几十年,好像把自己的生命和感情全织到里面出不来了。   在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刘香兰先后创办了五指山香兰黎族织锦专业合作社和五指山香兰黎族织锦传习有限公司,产品远销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我们公司现有60个员工,以本地妇女为主,她们大都是半农半织,光在我们公司,一个月就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刘香兰深知,手中的织锦不仅仅是黎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助力乡亲们脱贫的宝贵资源。   过去是贫困加封闭,叫人看不到一点希望。海南四面环海,村子里有的人到死都没有见过大海是什么样子。谁能想到,我们穷山沟里面的东西今天能走向世界,一想起它都觉得是在做梦,可是一掐胳膊,这又是真的。以前连这样的梦都不敢做的。   刘香兰的徒弟陈孟丽是偶然一次参加三月三黎族节日后对黎锦产生兴趣的。那时,她还在浙江宁波读大学,专业是纺织工艺与贸易。2014年大学毕业后,这个黎家女孩毅然回到五指山,拜刘香兰为师,并成立了布黎布舍服饰文化有限公司。   她以黎锦元素为核心,将时尚元素融入设计中,衍生出100余种文创产品,畅销国内外。2022年,公司被评为2022年度海南国际设计岛示范基地,销售额突破百万。2023年,销售额更是实现翻倍增长。   如果没有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指引,如果不打开封闭的大山,如果不树立新发展理念,我们山民永远都不会有如今的幸福生活,也是新时代造就了敢于作为的我们年轻一代。  雨林当作幕布,稻田搭作舞台,鸟鸣化为奏乐,黎锦随风飞舞陈孟丽和我分享了当地一次实景演出的场景。她满脸骄傲地说,这何尝不是今天生活的真实场景呢。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毛纳村里有一座共同广场,每逢重大节日,村民们身着民族盛装,在此跳起传统祈福舞蹈共同舞。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结束时,村民们就是用这首歌表达对总书记依依不舍的深情。   共产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我们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接着要奔向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在共同广场久久回荡 来源:求是网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别错将平台当本事

2024-06-05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一个核心主张。他认为,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生活之中,许多人经常做的蠢事,就是没有看清自己。 太把自己当回事 作家莫言曾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这是最为清醒的自觉。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声名鹊起,被人追捧。但他却冷静地说:要赶快忘记这个奖项,否则将会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己。时隔八年,莫言带着新作品归来。面对媒体采访时,他谦虚地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没有偷懒。在这八年时间中,莫言不断尝试各种文体,比如微小说,剧本等等,还练习起了书法。他知道,每一种文体都有独特的魅力,作家,就应该以谦虚的姿态对待它们,才可以学到更多东西。这才是智慧。一个人当眼界、见识积聚到一定程度,便会懂得敬畏和低调。见识多的人,更容易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更会保持学习的习惯与谦虚的态度。 那些懂得放低自己的人,不会因骄纵而惹人生厌,也不会因自傲而止步不前。他们深知,自己所站立的台阶上,有一群人在后面紧追不舍,还有一群人在前面遥遥领先。 错把平台当本事 平台的成功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的成就。眼高于顶,只会一事无成。曾读过一篇寓言故事《佛像背后的老鼠》。有一只老鼠,住在寺庙里面,非常得意,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最重要的是,它住在佛像背后,人们烧香叩头的时候,都纷纷在向它的方向朝拜。老鼠迷恋这种被朝拜的感觉,一段时间之后就飘飘然了,以为自己很高贵。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老鼠抗议道。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毫不犹豫地把老鼠吃掉了。是的,我们很多人只是有幸住在佛像背后而已。不要觉得在这个位置享受的荣耀,就等同于自己的荣耀。要明白,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错把平台当本事。有自知之明,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 珍惜所处的平台,善于将平台的资源和优势转化成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智慧。 来源:民生周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