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中阅
阅读

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2023-09-21

9月18日上午,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声声警钟鸣,告诫人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九一八,这是让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92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一时间华夏大地生灵涂炭、血染山河。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令人发指的屠杀罪行、野蛮疯狂的掠夺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惨绝人寰的灾难。9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并未走远。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巨大苦难,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在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锻造出的伟大抗战精神,一定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好。近年来,无论是以立法形式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还是各地举办纪念活动,缅怀英烈、追思英魂,都在发出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的中国声音。我们一次次敲响纪念历史的大钟,就是要让历史的声音始终响亮,历史的记忆始终清晰,激发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责任勇气,凝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源源动力。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为了再续仇恨,而是为了保持清醒,催人奋进。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罗刹海市》的讽刺意味

2023-09-08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 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儿他叫马骥, 美丰姿,少倜傥,华夏的子弟, 只为他人海泛舟搏风打浪, 龙游险滩流落恶地, 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 沉寂十多年的刀郎凭借最新单曲将《聊斋志异》又推到我们面前,《罗刹海市》究竟唱了啥?想要读懂刀郎先生,他所援引的原著中《罗刹海市》这一小故事也就不得不读。 罗刹海市 主人公马骥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即罗刹国,此地一切颠倒混淆,丑被认为是美的,越丑的人越可升官发财,国相更是丑到了极致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 马骥长相英俊,有俊人之号,此国人却以为妖,群哗而走,马骥无奈以炭涂面扮张飞之后,却被视为美丽,得以谒见国王,进而拜为大夫。马骥最终无法忍受,毅然离开罗刹国,前往龙官。在这里他的才学得到认可,备受礼遇,龙王还将龙女许配给了马骥,最终衣锦还乡儿女成双。 讽刺的对象是丑,丑的东西往往不安其位而极力装扮成美,这就构成了它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聊斋志异》常常通过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让反面人物亦即丑的体现者在行动中将其自身所存有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尖锐、集中地显现出来,使读者能够透过美丽的形式,看清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的丑陋本质。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 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曾说过:生命力受了压制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文学作品作为作家精神的产品,不论它采用的是何种表现手法,总是会与其身世、经历、现实感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苦闷正是优秀精神财富的策源之一。 蒲松龄现实世界的人生充满苦闷,远非马骥这般幸运。他出生书香门第,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但此后的蒲松龄却屡试不第,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七十一岁时,才被援例为岁贡生。 他曾著诗自述良禽高飞尽,吾郑数何奇。莫下陵阳泪,三年黍一炊。不恨前途远,止恨流光速。回想三年前,含涕犹在目。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五夜闻鸡后,死灰复欲然。 大约在蒲松龄四十一岁时,由于生活所迫,他开始长期在王村毕家担任私塾先生,《聊斋志异》中大部分精彩绝伦的故事就在这期间陆陆续续地创作改编而来。 世间万事难如意,有台阁之志的蒲松龄,他的两只眼睛,一只注视着魏阙,一只注视着民间。前一只眼睛是靠哲王图治圣主垂谟的美丽幻想在想象,后一只眼睛却在清醒观察。这两只始终同时注视双重对象的眼睛,看到的是天悬地隔的境象。那尖锐的对立,鲜明的对照撞击着作家的心灵,使他产生痛苦的内心颤动,也使他从个人的痛苦和不幸中跳出来,对喧嚣的官场进行深刻而严峻的观察。 这是一部融合了幻想的奇异性、内容的喜剧性、情节的突然性、语言的幽默泼辣、表达方式的抒情直露以及较高的讽刺格调的充满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书。也许,刀郎新歌借用《聊斋志异》典故的原因只有一个字讽。 来源:线装书局

人民日报昨日刊发评论员文章——在主题教育...

2023-08-30

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 今天,本报全文刊发题为《扑下身子迎考 沉到一线解题解码浦江经验》的报道,深情回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并带头到基层接访群众形成的浦江经验,生动展现浦江经验的主要内容、丰富内涵和有益启示,对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推动建立了地、县、乡三级领导干部下访制度,把领导下访日变成群众服务日。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第一次下访就选择到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亲自接待9批20余名来访群众,解决了一批久拖不决的难题。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丰富和发展浦江经验,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直奔基层、直面群众、直击矛盾、直接解决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难题、为基层化解矛盾。实践证明,浦江经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群众观点,在新时代新征程彰显出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进调研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要在主题教育中学习运用好浦江经验,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保有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制定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等制度,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对群众的反映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浦江经验面对面听民声、心连心解民忧、实打实惠民生,及时有效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舒心事、幸福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浦江经验强化了下访接访、下沉一线的工作导向,要求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下访和调研结合起来,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推动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 发扬勇于担当的实干精神。浦江经验表明,下访接待群众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能力水平的考验,只有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矛盾和困难才可能得到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学思想、见行动。在主题教育中学习运用好浦江经验,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矛盾最集中的现场了解实情、解决问题,做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就一定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业绩。(原载8月20日《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愿你有一颗通透的心

2023-08-23

格局,是心灵的宽度和深度,是人生的眼界与气魄。一个人格局开阔了,脚下的路就宽广许多。愿你有一颗通透的心,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只管努力,时间会给你惊喜。 人活于世,当懂得光华内敛、含蓄精神。过度的炫耀,不过是空虚的表现,唯有藏而不露,方可长长久久。会藏的人,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藏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做人如同写字,若是锋芒太露,必然会招致失败。低调内敛,则事事顺遂;张扬夸耀,必处处难行。 巴金作为现代文学界的大家,出版、翻译作品无数,其小说《家》《春》《秋》早成了经典,被誉为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有影响的作家。可每次文艺名流的会议上,他最不起眼。别人高谈阔论,他就缩在角落里,不得已出来发言,也就简单一两句话。 俯下身来,藏点锋芒,付出过的努力,都会成为以后的惊喜。 藏巧大智若愚,厚道处世 老人们常说吃亏是福,有很多吃亏之人并非愚蠢,而是他们懂得厚道处世、藏巧于拙的道理。 三国时期的荀攸,算得上是曹操身边最懂得藏巧的谋士。此人本是个计谋百出、算无遗策的智者,可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厚道木讷的老实人。在官渡之战中,荀攸担任总参谋,奇谋妙计,层出不穷。可到战争结束后,他又恢复了老实人的状态。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朝堂上,荀攸从不以智谋压人,看上去总是一副温厚淳朴的样子。 会抖机灵,不算本事,懂得守拙,才是智慧。 藏言言多必失,谨言慎行 孔子在参观周王祖庙时,看到一座铜像嘴上被贴了好几道封条。铜像的后背上,却赫然刻着六个大字:古之慎言人也。此后,他便常以三缄其口教诲学生。 人生的诸多烦恼祸端,很多时候都源于两片薄唇。 高山不语,流水不言,人生,其实是场无声的修行。逞一时心直口快,只会得烦恼羁绊万千。藏言,是极高的做人智慧,亦是顺遂人生的密码。 藏器待时而动,顺势立业 《周易》载: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再好的剑,锋芒露得多了,也会随风钝化。只有平日里悉心藏匿,时机到了适时出手,才是一把利刃。 所谓待时而动,就是让我们避免不合时宜、盲目行动的损耗,为自己提升实力、观察形势攒下资本。 等待就像是一个极富耐心的猎人,在时机到来之前,他会慢慢累积,慢慢观察,直到万事俱备,方可一击得胜。 藏心荣辱不惊,从容以对 人生从来是高低交错,苦乐交织,藏的最高境界,是藏心。 年轻时的王维,是一个风光一时的状元郎。步入中年以后,他的生活却陡然从山巅坠入低谷。 然而,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未曾拖垮这位唐代诗人。看淡了一切的他,没有丝毫抱怨,而是静下心来,隐身山水,修养身心。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似平静,却有力量。 人生路上,山穷水尽的失落,谁都会遇到。决定日后道路的,不是当前的境遇,而是你当下的心态。无论当下的境遇如何,静下心来,从容以对。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出版社 《愿你有一颗通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