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中阅
阅读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4-17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 一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  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有的城市把真古董拆了建假古迹,我看到一份材料,说全国有三十多个城市已经或正在谋划搞古城重建,搞什么潘金莲故居、阿房宫重建!还有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一些洋气一点的地名,如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6、玛斯兰德等,五花八门,与中国历史文化协调吗?不仅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而且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何况有些情况也是违法的,我国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  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五  我讲过,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 (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六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6年3月23日关于做好文物工作的批示) 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7年4月19日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 八  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九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019年7月15日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 十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十一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国内外重大文物灾害事故教训,督察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治,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要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十二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2021年3月对革命文物工作的指示) 十三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一是要加强科学保护。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二是要开展系统研究。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三是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四是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 (2021年6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十四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2021年11月2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十五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022年1月27日在山西晋中考察时的讲话) 十六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十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22年7月13日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 十八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2年10月28日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讲话) 十九  亚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孕育并保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2019年,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4年来,各方积极响应、共同努力,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作出亚洲新贡献。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加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深化亚洲文明交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中国愿在联盟框架下,同亚洲各国携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2023年4月25日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的贺信) 二十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2023年5月16日在山西运城考察时的讲话) 二十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2023年9月14日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 二十二  世界由丰富多彩的文明构成,中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古老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之一。中国愿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更紧密合作,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合作,助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9月28日在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时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节录。 来源:《求是》2024/08

6句箴言,道破成事之要

2024-04-10

向上的路,从来都不好走。但是,熬过人生的低谷,方能抵达生命的高处。自助者,天助之。真正的强者,做自己的靠山,一个人也像一支队伍。 一个人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认知的高度。认知在哪个层级,人生就处在什么样的层次。 打破个人认知和能力的局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这六句箴言,帮你拓宽认知,值得细细品味。 1.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不愿做小事的人,也不可能做出大事来。 人的平庸,大多是因为乐于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 人生若没有目标,对未来没有憧憬,容易活得浑浑噩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最后在日复一日的琐事中,埋没自己,一事无成。 从易处改变,从近处做起,这是一个人非常简单的成长法则。 2.快人半步,往往能走得更远 快速尝试、快速纠偏,也就能快人半步完成自我迭代。 反观生活中更多的人往往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能果敢迈出第一步的人,自然离成功更近一步。 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快速行动,抢得先机,真正掌握主动。 3.只有傻瓜才会犯同样的错误, 聪明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生活中,难免会踩到各种地雷,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触雷时,能够反省才是关键所在。 一个人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以后,不懂反思和总结经验,会一直犯同样的错误。 吾日三省吾身。聪明的人,不仅反思自身的错误,而且善于从别人的失败里吸取教训。在自己遇到同样问题时,就能少走一些弯路,少交一些学费。 4.人真正变得强大,是放下傲慢心的时候 一个人怎样才能真正走向强大?往往越能放下傲慢心,成长得越快,越容易将事情做成。 这不是说为了达成目的,要丧失原则和底线。而是说,有些顽固的理念,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英雄。 5.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 人在甜言蜜语中易摔跤 长期处于安逸舒适的环境,会磨灭人的意志,让人放松警惕,感受不到外界的刺激和变化,察觉不到危险的临近,逐渐迷失自我。 《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世上没有永远的顺利,只有暂时的如意。人生路上,只有戒骄戒躁,谨小慎微,才能少生事端,避免阴沟里翻船。 做人不能气势太盛,自视甚高,时刻保持谦逊姿态,才能行稳致远。 6.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者,都能安顿好一个人的时光。 有一副对联:朱晦翁半日静坐,欧阳子方夜读书。大意是说,儒学大师朱熹喜欢花半天时间静坐,欧阳修常常在万籁俱寂的夜里读书。可见,独处有宜于沉淀和思考。 你只有学会一个人穿过寂寞的河流,一个人扛过孤独冷峻的风暴,才能真正独立、成熟。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客户端

清明丨感悟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

2024-04-07

4月4日,又是一年清明时节。 《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是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清明,都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先辈,致敬英雄、感悟精神的日子。 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不悲明日事。读懂清明,便也读懂了人生的意义。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网上有个问题:祭祖扫墓,真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有人回答说:祭祖,相信的并不是鬼神,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不会消失,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我们的根在这儿,我们的依托在这儿,他们都不会消失。 死亡,只是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联系。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最好的缅怀是记得。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清明时节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和精神依托。 一名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扫墓时的经历。他问一位老先生: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每年坚持清明祭扫呢?老先生说了一句话,令人感触颇深: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 朋友每年清明到烈士陵园,都要带上自己的小孩。他说,这种一年一次的经历,会让孩子慢慢体味到感恩和责任,铭记烈士们身上那种情怀、气节和精神,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 清明,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有哀思、有纪念,应感恩、应奋进。 清明,其实也在提醒着我们做人不能忘本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传承先辈的精神。 几十年前,红军北上先遣队领导之一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慷慨赴死;留守苏区的刘伯坚烈士,在遗书中写下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英勇就义;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杨靖宇烈士,在面对劝降时,大义凛然地说: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外国人投降的!即使粮食断绝、啃草根树皮,也战斗到最后一刻;2020年,年仅18岁就牺牲在高原边境的陈祥榕烈士,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尽管时代、年龄、战场不同,但烈士们的信仰追求是一以贯之的。时光变迁,但我们对那些为民族生存、解放和自由而献身的先烈们的崇敬之情,也是不会改变的。 缅怀与纪念,是对昨天的致敬,是对明天的承诺。不忘先祖、不负先烈,绵延不息的怀念与敬意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永存,化作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一个人只有不忘本,不忘恩,才能更好地立身处世。人人如此,整个国家也会民风淳朴,兴旺发达。 活在当下,不负今朝 古人说: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丰子恺曾说: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这并非是不敬,而是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感悟。清明踏春,既是纪念传承,又能感悟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 永和九年,书法家王羲之在清明时节与一众亲朋在兰亭溪边席地而坐。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王羲之兴之所至,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极力赞美山水之美,畅游之乐。一转笔锋,却写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春日短暂,光阴飞逝。不如活在当下,不负今朝,把时间好好利用起来,抓住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懈怠,不苟且,把有限的时间转变成无限的价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虚度了太多时间,就从此刻开始珍惜分分秒秒。过去的事已不可改变,我们能痛下决心把握当下,才能活出精彩。 丰子恺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时节。它美好,代表春耕与播种、未来与希望;它深刻,代表祖先与英烈、感恩与继承。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且惜春光。 来源:民生网《夜读》

糊涂是本事,知足是智慧

2024-03-27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过清澈了,鱼就无法生存;人太过较真和严苛,身边就没有伙伴了。 若说人至察的聪明是一种天赋,那么适时的糊涂则是一种本领。 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水至清则无鱼的启示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做到宽容待人,把握糊涂的度,在严格与宽容间寻找一个适度的平衡。 有本事的人,更懂得糊涂处事;越是智慧的人,越明白知足是福。 糊涂是本事 清朝乾隆年间的文人郑板桥曾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郑板桥还留下传世名言难得糊涂。 为什么说糊涂是本事?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不是因为他有多精明,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敛聪明,做到看破不说破,柔和地去处事。糊涂做人,不是真糊涂,而是以大智若愚的态度处理问题。 《新唐书》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武则天称帝后,任命狄仁杰为宰相。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以前任职于汝南,有极佳的表现,深受百姓欢迎。但也有一些人总是诽谤诬陷你,你想知道吗? 狄仁杰立即告罪道,陛下如果认为这些话指出了我的过失,我当恭听而改之;如果陛下认为这些并非我的过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谁在诽谤诬陷,又是如何诽谤,我都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后,连连称赞他的气度和雅量。 人活一世,不必事事计较,大度一些,在放过他人的同时,也不为难自己,不给自己徒增麻烦和困扰。 生活中不必较真的事,含糊一些;无关大节的事,糊涂一些。该糊涂时就糊涂,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更是一种处事的圆融与机智。 知足是智慧 《道德经》中讲: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知足会引发祸端,贪念生出过失,只有知足才能获得人生真正的满足。 生活中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事情比比皆是。对于内心的欲望,应懂得适可而止。 《庄子》一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过上古隐士许由的事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了。 许由是上古时代一位高尚清节之士。相传尧帝知其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今河南登封)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担任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话。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所需有限,已然满足,许由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绝不贪求那功名利禄。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 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人处于世,度字最是紧要。 学会不较真,糊涂处事;懂得不苛求,知足是福。不刻意追求圆满,我们的人生或许会更圆满、更幸福。 来源:民生周刊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