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吕梁山里的新生活

发布日期:2022-07-28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469 次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是一首好唱又能感怀乡情的歌,诞生于上世纪一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不少山西人皆会哼唱。

 

歌曲中的吕梁山是中国山西省西部的山脉,也是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山脉。它是黄河中游干流与支流汾河的分水岭,整个地势呈穹隆状,中间一线凸起,两侧逐渐降低。这条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宛如一条脊梁。

 

地处吕梁山的临县,是山西省的人口大县。黄土高原上沟沟壑壑,人们隔着山梁喊话,放羊,种地,跨过山,爬过坎,娶回媳妇生娃,这就是他们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的生活。

 

我在临县城庄镇见到刘公平,四十八岁,家里排行老六,父母亲是农民。因为刘家孩子多,刘公平念完小学四年级就外出打工了,啥都干,啥赚钱干啥,拼的都是力气。临县山里单身汉多,刘公平想娶媳妇,想娶媳妇就得努力赚钱。他下煤窑干了三年,一个月七百元——那可是三十多年前。这笔钱顶了大用,娶媳妇花了七千元,还打了两眼窑洞。

 

接下来日子怎么过?力气下到田里,却很难养活一家人。刘公平跟着人去太原搞装潢,学了手艺再单干,一干就是八年。刘公平觉得家里虽然温饱不成问题,但是供孩子读书还是捉襟见肘。钱很重要,读书更重要。还得另想办法。

 

刘公平选择了养猪。一开始买了五十多头猪,盖猪场和买猪仔花了五万元。半年后卖了成猪,倒赔了钱。刘公平性格倔强,接着又买了八十多头,这回猪仔便宜了,养成之后又赶上猪价上涨,把之前赔的钱又赚了回来。养猪十年,市场起起伏伏。就在刘公平考虑下一步干什么时,秋水河畔的庙坪村刚选出了一位村支部书记。这位叫乔伟顺的共产党员后来影响了庙坪村,也影响了刘公平。

 

2011年冬天,庙坪村两委进行新一轮换届,村里三十五名党员把改变庙坪村面貌的希望寄托在吕梁市交通局年仅三十九岁的乔伟顺身上。

 

村里来人乔伟顺回乡,说的一句话把乔伟顺震惊了:

 

咱村目前有四百多名单身汉,就是因为村里穷。姑娘一听是庙坪村来提亲,话都不让说完。

 

来人缓缓起身,腰弯成一张弓,抱拳道:庙坪村得有个带头人。

 

乔伟顺离开庙坪村时十二岁,村里困顿的光景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乔伟顺的记忆里。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想到那片生养自己却依然贫穷的土地,乔伟顺略一踌躇,便做出了回村的决定。

 

乔伟顺将党组织关系迁到了庙坪村。11月,经正式选举,乔伟顺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2012年,他带领庙坪村两委班子外出看世界。走到山东寿光,看到人家土地流转后一亩地可收获十万元。乔伟顺心里算了笔账:山东寿光一亩地可赚十万元,我们一亩地最多收入两千。别说十万,就按八万算,也能顶庙坪村一亩地的四十年——世界比他们想象的大,外面的人,挣钱有方法呢!

 

回到庙坪村,乔伟顺发现,庙坪村的小学不知道啥时候都没了。乔伟顺坚决要求恢复小学,留住学校就留住了村子的未来。庙坪村村委自己找老师,发动外出打工的村民把子女送回老家上小学。小学聘请了六位老师,招收了八十多名学生。两千多人的村庄,因为庙坪村小学的存在,让百分之六十的人选择留在了庙坪村。

 

建好了小学,乔伟顺又想:农村说振兴,说脱贫,没有产业,振兴、脱贫就没有依托,还得兴产业!

 

2012年下了一场大雨,河水暴涨,农田在洪水的冲击下隆隆地塌陷。洪水过后,乔伟顺在河道里发现了一截粗如水桶的怪物,怪物摸上去很柔软,有人说是肉灵芝。

 

肉灵芝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是一种罕见的黏菌复合体。庙坪村的土里既然能长出肉灵芝,那是不是也能种出别的菌——比如,香菇?

 

乔伟顺决定自己先试验种香菇,成功了再大面积推广。2013年,香菇试验种植成功,他信心大增,决定盘活农民的土地,成立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种植。有的村民一开始阻拦他们,乔伟顺现场做工作,说依靠种植传统的大田作物很难改变贫困的面貌。他承诺,一亩地一千五百元流转。人们一听放心了,说我们可不是给你使绊子,还不是怕你赔了钱还搭进土地。

 

土地盘活了。但要搞建设,村里还是没有钱。为解决资金严重短缺的难题,乔伟顺带头拿出自家全部积蓄不算,还访亲拜友,个人为村里转借回一千万元做垫底资金,才确保了庙坪村修路、栽树、垫地、建温室大棚等项目顺利铺开建设。自己贴了多少开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从来没在村里的账上报销过一分差旅费。

 

村里有不少人劝乔伟顺说:你回咱村受罪能图个啥?几年下来你什么事办不成,怕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乔伟顺想,解释不如行动。他组织庙坪村二十三户村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六名村干部带头每人入股十万元。在北京开饭店的乔金山,回村里入股十万元;村里常年在外承揽工程的郝谈保思谋着转型发展,不仅拿出一百万元资金帮助村里发展高效农业,还牵头成立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香菇大棚建成后,单身汉们有了上班的地方。生活稳当了,收入增加了,仅2014年夏秋时节庙坪村就有三十多家结婚。第二期工程从20155月开始实施,已新建出菇棚架三十五个,新建了冷库和恒温育菌室,又添置了价值十五万元的机械设备。

 

看着庙坪村的发展,城庄镇的刘公平心动了。

 

刘公平回到村庄,看到庙坪村大变样,人们搞香菇种植正干得欢。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原来四百多名找不到媳妇的,如今都娶妻成家了。刘公平想,都是秋水河畔,别人能干成,我也一定行。

当时只要农民成立合作社,就能够免息贷款种香菇。刘公平游说了上城庄几位老实、名声好的人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一开始盖了三个大棚,香菇五个月成品,他又赔了。庙坪村的菌袋长势丰满,他的菌袋却悄无声息!敲打、摇晃、针扎,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焦灼着,企盼着,因为他知道,第一茬香菇的产量是决定收入高低的关键,一旦错过了,靠以后的几茬香菇很难弥补。

 

刘公平找到乔伟顺寻求帮助。乔伟顺带着技术员到上城庄帮助刘公平,技术问题很快解决了。雨季来临,潮湿的菇棚里香菇茁壮成长着。为了能够采到最佳状态的蘑菇,刘公平雇用村庄里的男女老少和香菇拼时间、拼意志,早起晚睡,看着它长。所幸,菌袋在前一次出菇时并没有消耗太多的营养,第二次发出的菇芽粗壮饱满,刘公平这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几年种植,刘公平有了收入,添置了烘干机、冷库,一家人黑天白昼就生活在菌棚里。天天侍弄菌菇,刘公平的手总是沾满泥土,出门遇见熟人时,刻意把手往身后放,生怕一握手把别人的手也弄脏了。村里人笑说:刘公平讲究起来了!

 

采摘香菇的日子里,刘公平认识了同村一个叫赵巧英的妇女。这是个苦命人,丈夫瘫痪在床,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她的身上。为了供养三个娃娃成人,再苦再累的活她都接,不让自己闲着。因为干了太多的体力活,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腰时常的疼,胳膊时常的麻。

 

三个孩子,两个男娃一个女娃,都中途辍学,不是不想念,是没有钱。赵巧英背着丈夫带着孩子去太原火车站擦皮鞋,一擦就是十年。直到没人在街上擦皮鞋了,她才留下两个男孩子在太原打工,自己带着女儿、背着丈夫回到了上城庄。长年累月下来,肩膀上因为挑担子鼓出一个包,人瘦得皮包骨头。但她还是想办法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嫁了女儿。刘公平说:这个女人太坚强了。

赵巧英在刘公平的香菇大棚里干活,看见香菇卖了好价钱,自己也想种香菇,就找刘公平商量想租赁大棚。刘公平说,他答应了不算,因为这是合作社,其他人的意见也很重要。话是这么说,刘公平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他想免费大棚给赵巧英种香菇。刘公平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

 

这女人让人佩服。一个骨瘦如柴的人,顶着家里的一片天。她很穷,但没有丢下负担出走,她把笑脸给人,心里装着苦。我个人意见是免费让她租赁大棚。这种人懂得好,我们要尽力拉她一把。

 

刘公平说:去年,香菇种植合作社前期投资不到六十万元,收入将近六十万元,政府给我们菌棒补助二十一万元,我个人赚了八万。县里和乡里干部三天两头给我们支持,他们像兄弟一样耐心地讲解国家政策,我总得做点啥吧?我就想让更多的农民加入我们的合作社,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裕起来,这样就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说到此,刘公平自己也笑了。正好进来几位合作社农民,穿戴整齐干净,一脸喜悦。刘公平说:我出门见人比他们还讲究,我心里有梦想,等香菇赚了大钱,也盖一座楼,你们来了进办公室,不用在香菇棚地上坐小板凳,而是坐沙发。

 

没有人比农民更知道用勤劳表达感恩了。他们勤劳的汗水,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不同于祖辈的新生活。

文章来源: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日报2020年散文精选》

作者: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