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

发布日期:2021-08-03    作者:任贤良    浏览量:789 次

 

        如果没有迅速及时发布可靠权威消息,或者试图封堵消息,6小时就会成为舆论谣传点,12小时就会成为舆情爆发点,24小时就会成为舆评混乱点。要纠正一条错误的新闻,至少要花7倍的力量!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贵在“早”与“快”!中央、国家网信办原副主任任贤良将领导指挥、成功处理、跟踪研究的多起重大危机、群体性社会事件进行概括、总结、分析,指出了应对突发事件需掌握的3个重要时间点,列举了包括滴滴公司系列舆情、红黄蓝虐童事件在内的超50个重大热点焦点新闻,阐述了各级领导干部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介绍了必备的新闻理论知识,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任贤良,河北平山人。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记者。出版了包括《最前沿:国家网信工作沉思录》在内的多部专著,多次加印、再版,广受好评。

 

        曾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党组书记;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其间挂职西安市委副书记),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党组书记(期间当选第六、七、八届中国记协副主席),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

 

       该书高站位、大视野、宽角度、多侧面,采用新观点、新规律、新理论,立体解释了媒体的性质和作用。

 

        1. 高站位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

        本书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政党的媒体形象”,维护了党的执政地位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2. 大视野

        一般新闻事件有哪三个重要时间点?如何避免猜测性报道、谣传性报道、无序性报道?

        如何与媒体交朋友?如何接待好采访团?

        怎么争取通过新闻媒体有更高的上稿率?怎么成为媒体特约通讯员?

        如何成功召开发布会并正确回答记者提问?面对不同场合如何做到得体着装?

        对于不确定的正面热点政府如何做到及时准确回应?如何使负面事件产生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从古至今新闻传播规律的归纳总结,从中国视野到世界眼光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探索。

        ——国内外特别事件中的新闻舆论效应,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规律、新理论。

        ——重大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经验,官员应对舆论的成败得失分析。

        ——统筹、打通两个舆论场,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3. 宽角度

        本书列举了包括滴滴公司舆情、红黄蓝虐童事件、SARS、昆山反杀案、孙志刚案、华南虎照、石首事件、瓮安事件等国内的热点话题或新闻,既有刺痛人心的个案,也有哄动一时余波不断的重大社会群体事件,分析、总结、概括了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正反典型案例。

通过大量的案例辨析,帮助读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增强对新闻媒体的认识,加深对新闻规律的理解,强化对舆论引导方略的把握。

       

        4. 多侧面

        本书作者:中央部级领导中做媒体(曾任职新华社)、管媒体(曾任职中央、国家网信办)、应对媒体(曾任职省委宣传部)的第一人。

 

        本书读者:各级党政干部、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各类社会组织负责人(教会各级领导干部如何熟悉、整合、领导、应对、用好媒体,教育基层干部如何应用媒体架桥梁、树形象、说意图,与群众共鸣共振,如何监督媒体),相关院校教学人员、媒体从业者(教会媒体自身如何脱俗,是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教材与范文,可提高政治文化素养)

 

        5. 广誉度

        8年11次印刷,位列新华社向全国领导干部推荐的7本好书之首,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170余单位领导参加的首场座谈会,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领导、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学者、中央各大媒体主要领导参加的中国记协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员均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

        围绕本书内容,作者多次受邀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题演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消息》《南方周末》、(英国)《每日电讯报》等国内外媒体以及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等全国主要网站,对本书进行多次重点报道和部分章节摘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

 

     《南方周末》:辟时局版采访作者。

     《凤凰周刊》:撰文讨论本书。

     《参考消息》:在第15版头条刊登报道。

    (英国)《每日电讯报》:以《严肃的中国官员学习如何面对媒体》为题专门报道介绍本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解读本书。

       ……

 

再版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传媒结构正在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处在问题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各级党政领导,面对汹涌而来的突发事件,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照相机、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是掩?是拖?是压?是在“沉默”中错失良机,因处置失当,进而使突发事件演变为“新闻事件”,将社会情绪积聚为溃坝能量,引发更大的社会冲突,还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新闻,抢占舆论先机,占领舆论制高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科学疏导群众情绪?这不仅是一个如何面对媒体、如何引导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考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问题。

 

        早在2009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把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视作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可见,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绝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事,而是一种高级的领导艺术,是一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领导艺术、工作水平的具体体现,是一位党政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笔者曾任新华社记者和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5年;后任中共西安市委副书记,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并连任三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13年又出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一直身处舆论工作的第一线,在长期从事新闻管理工作和党政工作过程中,对如何面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有着切身体会。为了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笔者还密切跟踪和研究国内外特别事件中的新闻舆论效应,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探索运用新闻舆论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规律,从新时期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有效引导舆论的基本经验、正确面对媒体和记者的基本方法等方面,曾总结形成了《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文稿。文稿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党政干部,从实际操作切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阐述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介绍了一些必备的新闻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的赵乐际同志对笔者的研究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安排笔者在中共陕西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时进行专题宣讲,并提出要把如何面对媒体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

 

        2009年3月下旬,应中共山西省委中心组之邀,笔者赴晋进行宣讲交流。26日上午,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张宝顺、省长王君以及全省170多个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了报告会。同时,各市、县也组织有关干部在分会场进行了收看。专题宣讲报告受到了山西省党政干部的广泛好评。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以及山西省主要新闻媒体,对辅导报告会进行了充分报道。

 

        2009年4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在笔者文稿《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上做了重要批示。求是杂志社主办的《红旗文稿》在2009年第9期头篇刊登了该文。5月14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新闻门户网站都在显著位置对该文进行了全文转载。之后,笔者又将如何面对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的部分内容也加入其中,并就有关案例进行了增删,补充了一些新论述。

 

        为了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知识的普及,不断扩大新闻工作的干部基础和群众基础,应人民日报出版社之邀,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和研究探索,在原有书稿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形成了《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再版一书,使得该课题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各级党政干部、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各类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及相关院校教学人员参考。书中许多观点,属一己之见,不妥之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任贤良

二〇一九年元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