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背后的国家故事
发布日期:2022-09-27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786 次
航母阻拦索:象征走向海洋的中国航母梦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这标志着中国的国防工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也标志着我国将坚定地走向深蓝,建设远洋海军。同年11月23日,歼 -15 舰载机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着陆,这意味着辽宁舰成为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这是辽宁舰进行首次舰载机着舰试飞时所使用阻拦索的一段。它直径4公分左右,从截面可以看出内部紧密缠绕在一起的钢丝。这件看起来十分普通的展品,却代表着我国航海科技的最高水平,是无数中国军工人员独立自主、永攀高峰科研精神的结晶。
【家国故事】
远嫁中国的“瓦良格”
这件展品的故事,还得从半个世纪前说起。
1970年4月下旬的一天,海军第七研究院接到了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从即日起,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道开展航母研究的命令。第七研究院十四所(简称 714所)当时的任务是:研究航母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优缺点,关键技术等,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2004年10月出版的《刘华清回忆录》中曾提及这次研究工作:“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遗憾的是,这次相关机构对航母的研究并没能深入开展,更谈不上建造计划。
中国航母计划的推动,离不开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1980年1月,刘华清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同年5月,他率团访问美国,美方安排他们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美军航母的气势规模和作战能力给刘华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以后,他便致力于实现中国的航母梦,成为我国支持航母计划的代表人物。
但上马航母这种超级军事工程,不仅需要上层的决心,更需要超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作为支撑。可以说,它是一国军事与科技实力的象征。有人计算过,一个航母战斗群的花费约为100亿美元,两个航母战斗群就是200亿美元。日常的训练、维护、修理和燃料费用每年大约2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开销,在中国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七八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航母的计划虽未大步推进,但有一些事情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1992年初,一位中国教师与乌克兰造船学院的同行交流时,对方提到自己国家的航母造不下去了,就放在学校附近,邀请老师有空过去看看。从乌克兰回来后,这位老师向上级汇报了此事。3月,一个由造船技术专家和军方代表组成的航母考察团抵达乌克兰小城尼古拉耶夫。他们即将考察的这艘航母,就是“瓦良格”号。当时,全舰已从船台下水,建造工程已经完成60%,有些大型设备已经装上。乌克兰方面因为资金问题,建造工程停摆,正在积极寻找买家。
经过仔细研究,考察团得出结论:“瓦良格”号性能很好,值得买。乌克兰方面愿意卖。后来的故事大多数人都知道,经过一番曲折,这艘乌克兰航母最终于2002年3月停入中国大连港。此时,距离1992年考察团首次见到“瓦良格”号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经过十年发展,中国的GDP总量翻了三番。
歼 -15 着舰瞬间
破茧而出的“辽宁舰”
2005年4月,在抵达中国三年后,“瓦良格”号被6艘大马力拖轮拖进了刚竣工不久的大连造船厂30万吨级船坞。此时,“瓦良格”号舰底厚厚的海洋生物被彻底清理,螺旋桨、舵面等部件被检修一新,全舰表喷涂防腐材料。8月,身着中国海军浅灰蓝的“瓦良格”号重新出现在码头。
辽宁舰雄姿
也是从2005年起,“瓦良格”号开始内部改装,这一过程平静而漫长。2011年7月,“瓦良格”号的烟囱里冒出了黑烟,同时,大量海军人员列队登舰。当年的“八一”建军节,中国航母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到大连的机票一票难求,全国各地的军事迷纷纷飞赴大连等待“瓦良格”号试航。
就在那年1月,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他还是未能看到中国航母启航。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欣慰的是,对于我国的航空母舰发展,我尽了一些谋划的责任。”
2012年9月23日,这艘中型航母终于破茧成蝶,在大连举行了交船仪式。9月25日,国防部宣布其正式更名为“辽宁号”,并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两个月后,一张航母甲板工作人员指挥舰载机起飞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身穿黄色夹克的指挥员引导飞机起飞的姿势被网友们称为“航母STYLE”,一时间人们纷纷模仿。这张照片的走红,反映出人们对实现航母梦的欣喜,对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自豪。
航母梦的背后,是无数军工和科研人员的汗水。从2002年“瓦良格”号来华,到2012年“辽宁号”入列,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其间经历了无数技术攻关,仅从航母甲板上的一根阻拦索,就可见一斑。
阻拦索,也被称为舰载机着舰的“生命之索”。舰载机在航母甲板上降落时,尾部的钩子会钩住安装在甲板上的阻拦索,飞机在阻拦索的巨大拉力下迅速停稳。辽宁舰甲板上一共有四道阻拦索,每道阻拦索之间相距十几米。也就是说,舰载机在着舰时,必须在这50多米的距离里钩住阻拦索。舰载机降落的时候,至少要保持150千米/小时以上的起飞速度,这样,一旦没有钩住阻拦索,舰载机可以立刻复飞。因此,阻拦索需要在数秒内拉住高速运动的、重达几十吨的舰载机,这对其强度和柔韧性要求极高。
正因为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极高,阻拦索成为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品,目前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因此,阻拦索的生产技术是国家级的核心机密。当中国国防部公布改造“瓦良格”号的消息时,就有西方媒体断言,阻拦索技术瓶颈将使“瓦良格”号成为一堆废铁。但2012年11月23日歼-15在“辽宁号”首次成功起降,彻底“打脸”了这些言论。
“辽宁号”使用的阻拦索为我国自行研发,每根阻拦索都由6股钢丝绳组成,每股钢丝绳又由12根主钢丝、12根中间尺度钢丝6根呈三角形布置的细钢丝扭成。据媒体报道,我国首次舰载机阻拦着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舰载机尾钩与阻拦索“拉钩”到飞机停下全程只用时2—3秒,阻拦索完全符合要求。
2017年4月,我国的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经中央军委批准,它被命名为“山东号”,舷号“17”。这两艘中国航母早已进入日常的巡航与训练状态,它们正以昂扬的姿态,守卫着祖国广阔的领海。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出版社《自从有了党:文物背后的家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