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坚持人民至上

发布日期:2023-01-05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461 次

           

本书紧紧围绕“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伟大实践,用心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曲折历程,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拥护的成功经验,深刻阐释不断丰富发展的“人民至上”的思想内涵。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党的方针政策实践的效果如何,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执政绩效如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只能由人民来评价。

 

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评价标准。评价活动首先需要确立评价标准、评价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在这里,人民利益成为评价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借用邓小平的表达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对评价标准的厘定,将人民的情感、态度表达作为评价党的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以人民的评价作为最终评价。评价党的工作的主体是多元的,有自我评价、他者评价,有国内评价、国际评价,最关键的是来自人民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人民成为“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体现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意见,应该欢迎他们批评指出。”人民既可以评价党的组织,也可以评价党员、党的干部,实际上确定了人民评价的范围。

 

人民不仅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评判者,也是国家制度的评判者。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度建设,我国构建起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形成了显著的制度优势。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人民是国家制度评价的主体,这是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方针政策是否给人民带来了实惠,人民关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提升,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为此,对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要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切实加以解决,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体现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人民地位的体现,也是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内在要求。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