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中庸章句 | “四书”中的君子形象是怎样的?

发布日期:2023-07-26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275 次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尊德性    道问学

 

《文心雕龙》: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章句也就是章与句的合称,汉代起,由于注家多以分章析句解说古书,所以章句形成一种体裁。《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而《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

 

中庸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将看做世界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中庸思想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也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内在精神。《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中庸一词在中国哲学史料中最早的文献记录。中庸被孔子看成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体现了儒家哲学的内在精神,是儒家对中庸思想有一种自觉而清醒的意识。

所谓“君子”

 

“君子”古已有之,孔子以前的“君子”概念,主要是一种世袭贵族身份的象征,多以贵族官长为主,“君子”主要是对身份、出身的界定,鲜见后人赋予的道德内涵。而孔子把这种世袭身份意义的君子转变为道德意义的君子。

也就是说,从孔子开始,作为儒家道德人格形象,君子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意义,成为了儒家道德理想的现实承担者。《中庸章句》中的“君子”内涵, 在上承传统的同时也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孔子对于君子的解释是:“言必忠信而心不怨,怨咎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无伐善之色而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可以看出,君子人格是“可得见”的,普通人可以通过戒慎恐惧、择善固执等方式,葆存天性、砥砺自我努力接近。

朱子的理解

 

据《中庸章句序》来看,朱熹将“君子”理解为三点:天命率性、择善固执与君子时中“天命率性”即道心, 这是“择善”和“时中”的基础,也是“善” 和“中”的根本来源;“择善固执”即精一,这是保存涵养道心的方式,也是君子能够“时中”的前提;“君子时中”是道心的外在生发和择善的践行,也是君子在行为上的最高标准。这三者内外相应,相次递进,君子因此成为了可以通过后天修为实践而达到的一种最高的人格理想。

君子每时每刻都在用心体认中庸之道,在日常言行实践中落实中庸之道, 并且根据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变化适时的合宜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中”无定体,随时随处而在,是在日常的万事万物中都可以体认和显现的道理;“道”能否显现,依赖于个体自身的体认,戒慎于人所不常见之处,恐惧于人所不常闻之事,动用心灵的官能,察于精微,觉于毫末,随时随地保持谨慎、灵敏的认知和意识。发动自我的认知、真正地体认处境之变,从而灵活地践行中庸之道。

“君子”作为儒家道德修养的传统追求,是除了“圣人”以外可以凭借诚心修身而逐一践行的最高人格目标。《中庸章句》上承“道统之学”,其中对于“君子之学”的探讨又注入了宋代新儒学的血液。天命之性在前,诚心明善在后,百倍其功而行之,而渐入中庸清明之境。

 

在今日看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可取之处。

本次出版《宋本中庸章句》所选择的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善本书,原铁琴铜剑楼旧藏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全书采用全彩仿真技术,以线装影印形式出版,用优质安徽手宣四色印刷,优质锦套函套,淡黄色丝绢签条,力求再现宋刻典籍古本之风采。出版奉献读者,既让善本书得到再放光彩,显其版本价值,也使读者在赏读中感受到线装书之古韵,传统文化之魅力,更能满足国内外图书馆和国学爱好者的珍藏需要。

来源:线装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