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探秘“中国之极”

发布日期:2023-09-08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651 次

 

戍守边关,是怎样的体验?作者倪光辉深情讲述了守卫祖国边疆的部队官兵的感人事迹,从日常生活到学习训练、站岗巡逻,将士们钻密林、走大漠、巡荒原、战雪域、踏巨浪,展现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青春风采和家国情怀,读者在了解戍边故事的同时,也可领略祖国边关的风貌风情。


 

地理名片

 

在中哈边界,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有个巴克图口岸。该口岸不仅是准噶尔门户,当年还是传递革命真理的通道,为巴克图革命力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红色国门之誉。莽莽巴尔鲁克山脚下,新疆军区塔城军分区塔斯提边防连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地处巴尔鲁克山中部,海拔989米,是塔城地区唯一一个和兵团连队驻扎在一起的边防连队。

 

部队名片

 

一首《小白杨》传唱大江南北,而歌曲中的故事,就发生在驻守巴克图口岸附近的塔斯提边防连。中哈边界的小白杨哨所是塔斯提边防连前哨,位于巴尔鲁克山西部,建于19628月,因歌曲《小白杨》而得名。连队哨所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曾被原兰州军区表彰为边防工作先进单位

 

20世纪80年代初,哨所战士陈福森回伊犁家中探亲,将哨所官兵卫国戍边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让他带10棵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哨所干旱缺水,战士们吃水都要到1公里外的布尔干河去挑,尽管战士们每天用省下来的水精心浇灌,但是小白杨还是相继枯死,10棵小白杨中唯有1棵顽强地活了下来,伴随战士们。1990年,总政歌舞团创作组的同志到新疆采风,为小白杨事迹所感动,谱写了歌曲《小白杨》,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把它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激励着戍边将士。塔斯提哨所从此更名为小白杨哨所

 

(一)

 

踏着初夏的节拍,20116月,记者来到新疆塔城。

 

这里的巴克图口岸不仅是准噶尔门户,当年还是传递革命真理的通道,为巴克图革命力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红色国门之誉。

 

抗战时期,3万多名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通过巴克图口岸从国外回家,苏联援华物资也源源不断地通过这里运送到抗日前线。站在口岸前,记者不由得对这座红色国门肃然起敬。2016年,巴克图口岸成为新疆首个边民互市贸易区三日免签试点口岸,建成了年吞吐能力100万吨的边贸货场。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当年,著名的军旅歌曲《小白杨》传唱大江南北,而歌曲中的故事,就发生在驻守巴克图口岸附近的塔斯提边防连。因为《小白杨》的成名,这个连队的哨所也被人们称为小白杨哨所

 

(二)

 

6月上旬,是巴尔鲁克山最美的季节,满山绿色点缀着缤纷山花。

 

驶过草原,远远地,在车上就能望见在巴鲁克山下布尔干河畔的无名高地上屹立着一座哨楼——身漆着明亮的迷彩,五星红旗在塔楼高高飘扬;放哨的战士背着枪,威武雄壮;塔楼前的白杨树,在阳光下银光闪闪……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

 

来到小白杨哨所已是北京时间18时,但参观的人依然不少。一辆大巴停在哨所山下,30多人陆续下车来。七一快到了,来的人多。这已经是今天的第五批客人了!连队指导员张文铣舔了舔发干的嘴唇告诉记者,不少单位组织员工来此接受教育,重温入党誓词。除了执行任务的,其他官兵都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据介绍,哨所已成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从边界勘查立碑后,小白杨哨所就成了一座永久性的纪念观光地,每年接待的参观者达8万余人。

 

(三)

 

刚一下车,记者便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当年歌曲中的那棵小白杨。30岁的张文铣,是边防连第33任指导员,向记者讲起了连史。

 

小白杨哨所建于19628月,原名塔斯提边防前哨,位于塔城地区裕民县境内巴尔鲁克山西部布尔干河畔。1983年,哨所一名战士回家探亲,母亲为鼓励儿子安心边防,让他带10株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尽管战士们精心呵护,但由于干旱、风沙、严寒,10棵小白杨只有1棵顽强活了下来。

 

1983年夏,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来新疆边防部队采风,为小白杨事迹所感动,谱写了歌曲《小白杨》,1984年八一建军节那天,阎维文在庆八一文艺晚会上,第一次将《小白杨》唱了出来,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激励着戍边将士。塔斯提哨所,从此被称为小白杨哨所。此后,小白杨就成了戍边军人的象征,小白杨哨所则成了边关将士的精神家园。

 

如今,哨所后院已有不少白杨树。在最靠近营房处,我们找到了那棵著名的白杨树,当年的小白杨已经直耸云天。高大的树干上,小白杨守边疆几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上面还刻着很多已经离开的战士的名字。

 

这棵白杨树该是多少战士用心血养育的啊!在此合影留念的塔城地区干部这样说,当年,战士们每天到1公里外的布尔干河挑水,用洗脸刷牙节省下来的水浇灌小白杨。现在条件好了,但呵护小白杨依然是我们的精神动力。班长朱腾蛟,18岁参军来到这里,至今整整8个年头,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二级士官。这位来自浙江衢州的小伙儿有两年没回家了,孤独的时候,唱起《小白杨》,想着代表国家驻守边疆,心里一下就温暖起来!年初,大雪封路,朱腾蛟和战士们巡逻时,踩着没过膝盖的雪,一步一步来回20多公里,总共走了2万多步。每天要走多少公里、多少步,很多战士烂熟于胸。

 

(四)

 

唱着那首著名的歌曲《小白杨》,我们和小白杨合了影。哨所向西1公里,我们来到塔斯提连部,这是边防战士生活的地方。2010年连部搬迁到此。

 

现在塔斯提边防连营区内外绿树成荫,院子里葡萄藤架起100多平方米的凉棚,绿油油的草坪上点缀着奇石,上面刻着顽强”“军魂等字样,映照出官兵守边卫国的拼搏精神。

 

广场上,奇异石头、蟠龙根雕、各样植物,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官兵们自己动手的杰作,这里也是我们的绿色文化长廊。在这里,官兵们感受不到边防的寂寞。张文铣介绍。

 

每年新兵入伍,连队干部就会带他们到小白杨哨所宣誓,讲述小白杨的故事。老兵复员时,连队都要在小白杨哨所举行军旗告别仪式,并把仪式连同小白杨哨所生活点滴刻录成光盘,发到老兵手里。这,无疑是战士们记忆深处的珍藏。

 

在连队营区附近,小白杨哨所与新的一线哨所遥遥相望,像一对亲兄弟般一同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依依惜别哨所时,记者回头遥望,站在塔楼上的哨兵在阳光中挺立,一如风中的小白杨。

 

探访手记

向可爱的边防战士致敬

 

采访时恰逢哨所换防,记者跟随战士徒步巡逻。行进不到一刻钟,藏在杂乱草丛中的蛇让记者虚惊一场。仅此一次,就碰到这种险情,边防战士在执行任务中又会遭遇多少次呢?在忍受孤独寂寞外,还要面对各种恶劣环境。难能可贵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哨所官兵,把爱国、敬业、不畏艰难的精神,把乐观、开朗、始终坚守的态度,一直传承到今天。

 

与以往相比,小白杨哨所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除徒步巡逻外,现在战士们还可以骑马、开车执勤;执行任务之余,还能种菜养牛羊,改善生活。但战士们生活工作的艰苦,依然可以想象。

 

白杨树其实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出身贫微,却能坚守土地,挺拔向上。半个世纪以来,小白杨哨所历代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用忠诚守防,用生命戍边,用青春和激情铸就了忠诚正直,拼搏向上的小白杨精神。

 

在守边人心中,祖国的每寸土地都重过自己的生命。在新疆漫长的边境线上,戍边人、兵团人、农牧民等都是国门的忠诚卫士,都像红柳、胡杨一样扎根边关,成为永不换防、世代接续的护边力量。向可爱的戍边人致敬!

 

传说中的小白杨,戍守在哨所旁。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倪光辉 / 摄)

 

红色国门巴克图口岸旁的界碑(倪光辉 / 摄)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