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毛泽东的语言魅力

发布日期:2023-11-08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249 次

毛泽东博览群书,语言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语言准确、有力、风趣,又能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风格:有时幽默风趣;有时像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有时又像黄河巨浪,催人奋起,感染力和鼓动性极强。

毛泽东在闽西时,有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提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不是用什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道理去解决,而只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形象、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1928年井冈山会师,毛泽东讲,红军不光要打仗,还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现在,我们虽然在数量上、装备上不如敌人,但我们有马列主义,有群众的支持,不怕打不败敌人。敌人并没有孙悟空的本事,而我们有如来佛的本事,他们总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我们要善于找敌人的弱点,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敌人也有弱有强,我们集中兵力,专打敌人的弱点,打胜了立即分散,躲到敌人背后去玩“捉迷藏”。这样,我们就能掌握主动权,把敌人放在我们手心里玩。一番话,把大家说得心花怒放,顿时信心倍增,全场掌声雷动。

抗战前夕,通信兵队伍不够稳定,许多人老想上前线,毛泽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条河上要修座石桥,招聘了不少能工巧匠,辛辛苦苦干了许多天,桥身修好了,只是桥洞的脊梁处还缺少一块坚固合适的石头嵌进去,没有这块石头,桥就砌不成,石匠跋山涉水,找到了这块石头,石桥终于砌成了。相传这块石头是鲁班路经此地,得知缺少一石,偷偷按尺码凿好后丢下的,从此人们给这块石头起名叫“鲁班石”。毛泽东说,红军今后要大发展,这里要点火种,那里要点火种,一块块被分割的根据地,要靠通信兵从空中架桥连接,你们想想,你们不是红军中的“鲁班石”吗?从这以后,通信兵们就常用“做革命的‘鲁班石’”来鞭策自己,多为党工作。

延安时期,毛泽东常为抗大讲课,他针对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讲哲学时,用深入浅出,形象具体的办法讲解。例如,毛泽东讲《矛盾论》时,为了说明内外因的关系,他举了鸡蛋因得适当温度而变化为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的生动例子。讲《实践论》,为了说明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举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把深奥的马列道理,寓于生动的语言之中,听课的新老同志、教员、炊事员全都笑了。还有一次,毛泽东讲到我们有的指挥员,对情况不加分析,别人一鼓动就来了劲,结果事与愿违,成了鲁莽家。有的人越听越感到,毛泽东讲的像自己曾经指挥过的一次失利的战况,于是,一个学员没等毛泽东讲完,就站起来说:主席讲的是我,今后我一定克服鲁莽的毛病。接着,又一个学员说,不!主席讲的是我。从此,“不当鲁莽家,要作勇敢而明智的英雄”成为抗大学员的座右铭。

鲁艺的学员还记得,在毕业典礼上,毛泽东号召从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学习,即向工农兵学习。同时,他用柳宗元的黔之驴故事,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自己是洋包子,瞧不起本地的土包子干部。毛泽东一边讲,一边装作老虎观察毛驴的样子,大家被生动的讲演逗笑了,从而悟明了深刻的道理。

为了给大家讲明革命道理,毛泽东借用了张果老下华山,去蓬莱阁朝圣这个故事说,这个人不是凡人,是个仙家,所以,他骑毛驴和我们不一样,是倒骑。走着走着,遇到仙人吕洞宾,问张果老去何处?张说去蓬莱。吕洞宾惊诧地问:蓬莱在东,你骑毛驴向西,怎么能到?张果老生气了,认为自己有理,反驳道:我的脸是朝东方蓬莱的!毛泽东讲完,接着说:想要革命的人,如果路线方向不对,革命还是不能胜利的,张果老虽面朝蓬莱,但路线错了,永远也到不了。大家受到很大启发。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队战士大多是不识字的农民,毛泽东很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词句来阐述革命道理。一次,他对红军战士说,我们是革命队伍,所以,要懂得革命的道理。马列写了很多书,一下子掌握不了那么多,我现在只讲“二三四”三个字的道理,要求大家记住。二是指两种战争。古今中外,不断打仗,打来打去,只有两种,一种是正义的,一种是非正义的,我们共产党人要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反革命战争。三是指三大纪律。他强调,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没有纪律不行,否则,不能统一行动,不能打胜仗,更不能侵犯工农利益,哪怕一个小小的鸡蛋也不能拿。四是指革命军队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之外,还要做好四件事,第一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第二建立工农武装,主力才会有后备军;第三是建立革命政权,和国民党对立起来,用老百姓的话讲,建立我们的埃(苏维埃)政府;第四是建立地方党组织。这个“二三四”的道理,好懂又好记,一下子就被战士们掌握了。

毛泽东善于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将革命的大道理寓于其中,使广大干部群众把马列主义和哲学变成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来源:人民出版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