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手:透视中国金融史
发布日期:2024-01-24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413 次
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各行各业做得好,都能够出人头地。深挖其潜台词,表达的其实是不同行业其实没有贵贱之分。金融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行业,实体经济本身也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业集群,从概念上而言,不同行业本身也应当是平等的,他们共同交织运行,共同构成复杂的经济架构,似乎很难要求其中的某一个行业要服务另一个行业。
但是为什么在中国,金融就要服务实体经济呢?《有形之手——透视中国金融史》一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第一,不同行业的重要性真的一样吗?古往今来,不同国家的较量,本质上是围绕科技和经济的综合国力较量。国家的富强需要有实际产出的产品,国防物资、基础设施、民生物品等,而实体经济是生产产品的最重要环节。没有高水平的商品和服务产出,就没有稳定安全的物质积累。正如总有观点批评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但纵观秦以来的中国,真正实现稳定统治的王朝,无一例外都将劝课农桑作为国之大计。
第二,金融发挥作用有着特殊的机制。它对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优化劳动力、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只有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它才能真正地进入生产函数,发挥推动产出的作用。中国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货币社会,百姓手持货币,在王朝治理的毛细血管上落实着国家的经济政策,以更好地顺应经济周期带来的资金波动,这就是政府通过金融推动社会生产的具体表现。
第三,脱离实体经济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除用于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大部分金融产品需要追逐收益。若无实体经济作为底层支撑,金融产品的隔空交易本身不能带来收益,只能沦为庞氏骗局,击鼓传花。纵观中国历史,虽然金融活动在不断活跃,但是历代政府都对投机性的金融活动严厉打击。早在晚清,帝国政府就已经加强了对股票交易等金融活动的严格管理,并且严厉打击金融领域的投机行为。
由此观之,“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似乎是金融自在中国诞生以来的重要基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政府治理能力逐渐增长,这种基因不断发展,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并一直影响到今天。
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重要讲话还首次提到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包括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上述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本质上是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这一金融基因在意识形态上的呼应。正式因为承担了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金融文化中才对诚信、安全、稳健、务实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进而逐渐聚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正如《有形之手——透视中国金融史》一书中所介绍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脱胎于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经济的基因,沉淀了千百年来中国土地上的金融实践,凝结了历代仁人志士对金融治理的深刻思考,它是一条历史的车辙,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明确地指向了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