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应对的道与术
发布日期:2024-05-10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507 次
从过去百年历史来看,虽然大的危机不是经常发生,但危机的应对却非常重要。危机应对涉及国家治理体系是否健全,包括央行与财政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监管有效性、法律法规以及营商环境、金融生态等方面。
应对得不好,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经济破坏严重、持续时间长,波及了全世界;再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经济随之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还比如海南发展银行(海发行)作为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家被关闭的商业银行,其关闭清算工作从1998年起,至今仍未结束,影响了当地的经济金融发展。
应对得好,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金融体系很快就恢复,经济受到的损害也较小;再如2023年美欧银行业危机,应对的行动非常迅速,市场恐慌被及时遏制;还如我国21世纪初按照资本核销、不良剥离、外储注资、股改上市的“四步曲”对四大行实施“在线修复”,既帮助四大行摆脱了困境,也避免了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实际上,每次危机之后,国际上都有大批学界、业界和政界人士对危机应对进行总结、反思,并趁机推动下一步改革。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财政部长保尔森、纽联储主席盖特纳作为危机应对的亲历者,都出版了相关回忆录。关于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四大行的改革,许多亲历者也出版了相关专著和文章。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有惊人的相似,案例分析是一个有效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非常适合危机研究,既可以验证直觉猜想,也可以启发新的认识,还可以就多个正反面案例进行比较。国际案例方面,本书共使用了近20个比较典型的危机案例或风险事件,包括美国的大萧条和次贷危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巴西的地方债务危机、塞浦路斯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的硅谷银行破产、英国的北岩银行倒闭等。国内案例方面,本书也分析了海发行、四大行、深发展、德隆系、包商银行等10余个典型的风险事件。虽然我国过去二三十年没有经历过大的危机,一度不太重视危机的研究,但现阶段,我国面对的风险形势错综复杂,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和中小银行风险交织在一起,还面临疫情后有效需求不足与发展模式转型的问题,当前的挑战是超过以往的。
本书不求面面俱到,主要围绕几个核心问题。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危机时期的宏观政策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思路不对的话,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恢复,甚至会加剧危机,国际上此类的教训非常多;其次,对于两类最为常见的危机——房地产危机与财政危机,在应对上特别需要注意什么,如果观念有偏差的话,结果也会南辕北辙;再次,金融危机处置的四个关键环节分别是处置时机、关键救助者、损失分担、专业处置平台,这四个环节基本决定了金融危机处置的效果;最后,危机后要把握好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这已经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传统。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一一剖析,本书试图总结一些基本规律,以期为将来的应对提供借鉴。
从这本书试图覆盖的内容来看,作者雄心勃勃。从危机时期的宏观政策选择,到房地产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处置,到财政和央行之间的成本分担,每一个章节讨论的问题都是高度复杂、充满争议和众说纷纭。驾驭这些问题,绝不是靠罗列事实或者堆砌文献就能说清楚。事实上如果那样来写,读者读完以后也许会对危机应对感到更加困惑,而不是更加清晰。这本书读起来,读者会觉得行云流水,甚至会觉得危机处置也没有那么复杂,至少我读下来是这种感觉。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作者有非常清晰的分析框架,所有的叙事都是在具有一致性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化繁为简,重要的事实一气呵成,不重要的细节不浪费时间。这就好像先给你看了庐山的地图(也就是分析框架),然后再带你登庐山,自然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比如说,对于当下有很多争论的结构性改革还是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书里的分析简单干脆:“从历次危机的经历来看,经济的正常循环应置于政策目标的首位,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危机时期,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经济的正常循环,实施逆周期的宏观政策,稳定总需求。”这一点,我是十分同意的。
对于危机中究竟最主要的需求政策工具是什么,书里的分析同样十分明确:“危机时期的总需求问题只能由财政政策或有助于增加总需求的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不过,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不同意见的。
我同意不同意书中的分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有框架,有想法,直奔问题的关键,给出明确而不是含糊的答案。无论你同意不同意具体的答案,你会被书中这种清晰的思维逻辑所折服。其背后显然是深刻的理论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处置风险的实操经验。没有这样的组合,写不出如此清晰干脆的书。
这本书最想表达同时也在努力克制的部分,是在我国处置各类潜在风险的方案和相关的改革方案。比如,关于房地产市场,作者寥寥几笔:“首先,我国的大型房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房企,应从宏观系统角度思考房地产行业;其次,房地产在我国的资产结构中占比很高,所以房地产价格不能大跌;再次,处理房地产风险时,不能让风险向金融机构集中,否则会有长期的危害;最后,土地财政已经不能持续,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硬约束机制,同时中央财政要帮助地方财政平稳过渡。此外,构建中国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保障房与商品房应严格区分,施以不同政策。保障房用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属于政策性的范畴,而商品房则是市场化的范畴,可以研究通过房地产税、遗产税等税收手段进行调控,避免通过价格、金融等行政性手段来直接限制。当前情况下,地方政府提供保障房是通过收购供给过剩的商品房,还是通过新建的方式,要根据当地市场的情况因地制宜来决定。”
显然,作者对于如何处置房地产风险点到为止,没有全面展开。还有对于地方财政风险的处置和财政改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处置等,作者都写得比较简略。如果我对这本书有什么主要的批评,那就是作者把书中也许最重要的内容写得过于简略。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写得很简略,这中间透露出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专业人士们可以借鉴和参考。
危机一般都是小概率、高冲击事件,应对危机很难有现成的预案和事前的演练,就像英文中有一句老话:任何作战计划都经不起与敌人的首次接触。但是,危机应对又是一项极其需要专业性和判断力的工作。既需要在大的判断上准确(或者发现不准确立刻调整),也需要在操作层面有很好的执行力和操作水平,也就是既要有道,也要有术。这就是《危机应对的道与术》这本书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重要内容之一。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