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春风到黎寨
发布日期:2024-06-20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327 次
梅国云
风铃在春风里叮咚弹唱,轻舞的丝带将祝福寄向远方,黎族阿妈用染满茶韵的手递给我一杯希望的茶,告诉我说这叫作“蜜糖甜”。
——题记
远山如黛,宛如一幅幅泼墨山水。近处,高大粗壮的椰子树,亭亭如盖;瘦高笔直的槟榔树,苍劲挺拔;山涧溪流蜿蜒向前,融入无边的远方;山峦间的茶园,散布在流动的云雾中间。
青翠掩映间,一座藏于雨林中的黎族村寨跃入眼帘。成片的水稻田向前延伸,跟绵延青山融为一体;矗立在村道两旁的参天古木,静静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这里就是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村东南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景区,离五指山市不过30来公里车程。
记得20世纪末第一次从海口到通什市(今五指山市),车子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走走停停,足足用了七个多小时。那些年,单位去深山老林里的黎族村寨搞希望工程,离开省道只能开摩托车或步行,突窜的毒蛇和弹跳的旱蚂蟥,让你步步惊心。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尚有17%左右的人口未解决温饱,山区深处甚至还在“刀耕火种”,我永远忘不了一村人围着我们赠送的电视机兴高采烈的场景,更忘不了极端简陋的村寨和孩子们渴望的眼神。
今天,从海口上高速,两个小时就到了五指山市。从七个多小时,到两个小时,缩短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五指山黎族群众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距离。
2022年4月11日,是一个载入毛纳村史册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与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凉亭内促膝而谈,共谋黎乡的绿色发展之道。
时光流转,今天的毛纳村呈现出的正是总书记所慨叹的景象:“这个村真是欣欣向荣啊。”
苦中蕴香滋味长
茶山之上,晨曦初现,一抹抹黎族女子的身影在茶园间若隐若现。“茶山的阿妹俏模样,手指尖尖采茶忙。”那漫山接岭的茶树,沐浴着云雾,吐露出最纯净的芬芳。 走进村子,蜿蜒的水泥村道平整洁净,褐色墙壁、仿茅草顶棚的房舍错落有致。“来,先坐下喝杯我们的水满大叶茶。”不论你从哪里来,来到毛纳村,村民总会热情邀约。
水满,在黎语里的意思是“源头上古老的家园”。水满乡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这些水满大叶茶都是五指山野生茶的后代,独特的热带高山雨林气候赋予了五指山茶的独特之处——具有高果糖、高茶氨酸和低儿茶素、低咖啡因的“两高两低”特征,吸吮着天地精华的水满大叶茶成为市场上的珍稀养生饮品。
跟随着几位当时见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村民,我们走进村中的凉亭。坐在这里,远眺可见“五峰如指翠相连”的奇峰美景,近观是“一水护田将绿绕”的田园风光。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回忆总书记来时的场景。
2022年的那一天,就是在这座凉亭内,习近平总书记同驻村第一书记、乡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致富带头人代表等亲切交谈,大家畅所欲言,总书记微笑应答。 王柏和、王菊茹老两口永远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茶坊的情景,“我们把总书记迎进屋,他来到客厅、又走进卧室,和我们亲切交谈”。
几十年来,王柏和、王菊茹老两口一直在毛纳村经营着一间不大的茶坊。王菊茹的制茶技艺是从大伯、二伯那里学来的。“早年五指山也有茶厂,但效益差,背着炒好的茶叶走3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销售点,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在一批批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到标准化茶厂学习制茶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再加上能申请贴息贷款、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还有大茶企就近收购,依靠种茶、采茶、制茶,老两口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老两口回忆,那天在“和茹手工茶坊”,习近平总书记参与了炒茶劳动,还买下了两袋茶叶。“总书记勉励我们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说起那天的事,王菊茹仍然抑制不住兴奋。
总书记的到来,让王菊茹的茶坊出了名,游客来了,也一定要带走两包茶坊的茶叶。
“和茹手工茶坊”的产品越来越供不应求。由政府出资帮助建设的茶坊二期已经竣工,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扩大生产。
捧着新出锅的茶叶,清香沁满鼻尖,王菊茹满眼都是憧憬。
“茶叶,让我们找到了致富的‘法宝’。”这是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毛纳村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王启望写在寄给习近平总书记明信片上的一句话,也是他心底里最深的感触。
“扶贫和振兴要衔接上,这边是巩固扶贫成果,这边是迈出振兴第一步。过去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现在身在宝山硕果累累。大叶茶发展起来了,下一步就是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这里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乡间凉亭里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点拨,王启望一生难忘。
在王启望的茶园,面对着满目茶海,王启望讲起了他的成长故事。
“我是80年代生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我们这里却还很穷,穷得难以想象。三块石头支口锅,值钱的家当(猎枪)挂墙上,是那个年头黎民的生活写照。我们家在村子里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一年也吃不到两回肉。吃一次嘴里能香好几天,那种感觉至今仍刻骨铭心。我父亲曾参加过解放海南的战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知道只有让孩子上学才能走出大山,硬是咬着牙让8个子女都上了中专或大学。”
王启望喝下一满口茶,长叹一声。“当我第一次来到海口看到车水马龙,第一次看到江苏、浙江农村成片的别墅,我发誓,一定要回到村子里创业,改变落后面貌。”
“家里人支持你回来么?”我很是疑惑。
“因为这个事,老人跟我冷战了好久呢。”倔强的王启望在山上的茅草屋一住就是6年,连结婚生子也都在山上。他尝试过很多项目,但都以失败告终。
身处茫茫大山,寻找一条致富路是眷恋这座山的人最渴望的事。王启望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大叶种茶上。他听取驻村干部的意见,认真钻研野生有机大叶种茶种植技术,终于摸索出适应五指山特殊地质特点的生态循环种植法。他的茶园亩产跃升至400斤以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2016年,王启望成立绿动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率先开启规模化、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吸纳了16户村民加入,目前合作社已吸纳40户,总面积扩展至300亩,收益破百万,实实在在验证了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王启望又将目光投向林下农业,主营五指山大叶茶、野生蜂蜜、铁皮石斛、五指山野菜等。
朝阳洒在他的茶园,淡淡的雾气之上,像镀了一层金。
王政珠也是那次在凉亭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过的村民,他讲,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上夜校、搞养殖、种茶叶,还成了村“两委”班子成员。总书记笑着对他说:“现在很多扶贫故事里都有这样的成功转变。”
“总书记走了一路,也问了一路。” 水满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毛纳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力回忆,座谈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总书记叮嘱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高力说,接下来,工作队要牢记嘱托,继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不仅铭刻在村口,更融入村民每天的耕耘中。
昨日的凉亭,今天被当地村民称作“硕果亭”。在亭里,我细细品味着水满茶,经典的琥珀茶汤,飘溢着山野的花香,入口微苦,但回甘持久,真像蜜糖般滋味悠长。
深山里的“公园人”
毛纳村里有一条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分界线。园内,是村寨的林田;园外,有村民的房子。毛纳村村民们自称“公园人”。
“公园人”都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五指山片区,沿木栈道步行察看公园生态环境。总书记的脚步放得很慢,不时询问树木生长、水源涵养、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情况,感叹:“植物的科普馆啊!”
“海南热带雨林不是光属于海南,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是属于地球的,是国宝。”总书记的话里充满了珍惜。
看着村道边黎家特色的“合亩仓库”,总书记走近了端详:“过去吃不饱吧?”
“山地多,耕地少。现在发展林下经济,林果、林茶、林禽、林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负责同志答。
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水流潺潺,灵动飘逸;百花齐放,绚丽夺目;万鸟齐鸣,和谐动听。在这片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每一个生命都在尽情地绽放,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自然的魅力,每一瞥瞬间都在奏响万物共生的和谐乐章。
忽然,莽莽雨林传来阵阵啼叫。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生态护林员王进友。
“有没有发现长臂猿呢?”
“这也是那天总书记的提问。总书记惦念着濒危动物长臂猿的事”。王进友回忆着那天的场景。“添丁了,36只了。”总书记又接着询问:“护林收入怎么样?”“这钱谁出?”关切之情细腻温暖。
“全中国只有这么一个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下一步要干的事,就是把国家的大目标和我们的小目标连在一起,在保护中发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热带雨林中说的这些话,在“公园人”的心中升腾起丰沛的绿色梦想。
1978年出生的王道真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分局水满站的站长。“你能想象过去黎家人一家三代挤在一间茅草屋是什么感受么?男女难避讳、蚊虫漫天飞、老鼠闹翻天、毒蛇常光顾就是黎家人那个时候过的日子。”王道真说起往事,连连叹气。 “海南的土地什么都长,为什么还没有东西吃?”我来海南很多年了,一直没有弄清这个问题。
“主要是五指山地区海拔高,不适合普通的经济作物,加上黎民过着刀耕火种比较原始的生活,也不懂种植技术,产量极低。比如水稻,其实是长在山上的旱稻,我们黎家人把它叫作山栏稻,收成最好时也才四百斤一亩。黎人喜爱喝米酒,这收割起来的稻,主要还用在了酿酒上。别看这满世界的绿,也没多少菜可以种,吃的主要是紫背天葵、鹿舌菜这些野菜。说实话,就是有菜,也缺少油盐酱醋。实在没东西吃,弄几个石头蛋放在锅里用盐巴炒一下,喝一口山栏酒,嘬一下石头蛋,吼吼黎歌也是不久前的事。”王道真张口吼起一句黎歌,在雨林中洒下一片回声。
美好生活像变戏法一样成为想都不敢想的现实,正是实施脱贫攻坚之后。先是王道真家的房子变为三间大瓦房,现在更是住上了依山而建的错层宽大的农家小院。以前,谁能想到,把这片林子守好了,也能致富。“我们现在过的可是比神话故事里神仙还要好的天堂一样的生活。”王道真走走停停,一会儿拍拍粗壮的珙桐树干,一会儿蹲下身子吹口哨逗雷公马玩。他告诉我,水满站40名护林员,共负责13万6千多亩的巡查工作。光靠人的肉眼是不够的,还得有高科技。智慧巡护应用程序的启用,像一盏照亮生态保护之路的明灯。护林员们手持移动终端,实时上传巡护数据,与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对接,仿佛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网。红外相机如同森林的眼睛,默默注视着一切动静,而AI高精度算法则犹如灵敏的耳朵,能准确分辨出非法活动的蛛丝马迹,及时发出警报,守护着雨林的宁静与祥和。
看着密不见天的雨林,我问王道真:“这里的植物你是不是都认识?”王道真不禁一乐,很是幽默地说:“如果有这本事,早就当院士了。”
他用手指着前方说,“这里的植物和动物到底有多少种,真难以估算。上次农科院的一个教授说,跟我国内陆相比,海南非常小,但是,生物物种种类和特有类群都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天堂、动物乐园’。我们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当之无愧的‘天然药库’。沉香、黄花梨这些奇珍异宝,更是被天下人追捧。”王道真说起这些如数家珍,声音很是响亮,言语间掩饰不住自豪。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化为人们的切实行动。
黎锦光辉艳若云
衣染草木,身着山川。
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风雨雷电,蓝靛的蓝、苏木的红、落葵的紫……“黎锦光辉艳若云”,清代进士程秉钊的这句诗道出海南黎锦的千年风华。黎锦,是海南黎族妇女世代相传的古老技艺,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世人开启黎族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来毛纳村的那一天,凉亭另一侧的长廊,黎锦、黎陶、树皮布,琳琅满目。一个只有7岁的男孩,很小时候就跟着奶奶学织锦,他的胖乎乎的小手在锦布上穿梭,一下成了众人焦点。总书记弯下腰,听他背了一首诗:“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
当问到长大后的梦想,小家伙朗声答:“想跟奶奶一样。” “很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总书记鼓励着在场的非遗人。
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就在其中。她13岁开始学习织黎锦,20岁出嫁。当时婆家很穷,好在她有个手艺能赚钱贴补家用。后来,因为传统的粗布料和一成不变的图案,除了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外,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加上外面的市场没有销路,刘香兰曾一度想放弃。
“看到城里服装店里的衣服,黎锦真的就跟古董差不多。我妹妹家的孩子每次来看我在织锦,都叫我别浪费时间了,说黎锦这东西丢在大街上都没人捡的。”刘香兰内心也很焦灼。
“黎锦是需要用时间打磨的艺术,特别考验织娘的手艺,一件成品要经过纺、染、织、绣4个步骤,精心完成需要花费三四个月或更久的时间。当年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数不足百人,面临失传的危机。”看到懂织锦的老人一个个离去,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和失落。到自己这一代,如果黎锦工艺后继无人了,自己岂不是黎家的千古罪人。刘香兰咬着牙坚持,之所以没有放弃,用她的话说,毕竟织了几十年,好像把自己的生命和感情全织到里面出不来了。
在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刘香兰先后创办了五指山香兰黎族织锦专业合作社和五指山香兰黎族织锦传习有限公司,产品远销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我们公司现有60个员工,以本地妇女为主,她们大都是‘半农半织’,光在我们公司,一个月就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刘香兰深知,手中的织锦不仅仅是黎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助力乡亲们脱贫的宝贵资源。
“过去是贫困加封闭,叫人看不到一点希望。海南四面环海,村子里有的人到死都没有见过大海是什么样子。谁能想到,我们穷山沟里面的东西今天能走向世界,一想起它都觉得是在做梦,可是一掐胳膊,这又是真的。以前连这样的梦都不敢做的。”
刘香兰的徒弟陈孟丽是偶然一次参加“三月三”黎族节日后对黎锦产生兴趣的。那时,她还在浙江宁波读大学,专业是纺织工艺与贸易。2014年大学毕业后,这个黎家女孩毅然回到五指山,拜刘香兰为师,并成立了布黎布舍服饰文化有限公司。
她以黎锦元素为核心,将时尚元素融入设计中,衍生出100余种文创产品,畅销国内外。2022年,公司被评为2022年度海南国际设计岛示范基地,销售额突破百万。2023年,销售额更是实现翻倍增长。
“如果没有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指引,如果不打开封闭的大山,如果不树立新发展理念,我们山民永远都不会有如今的幸福生活,也是新时代造就了敢于作为的我们年轻一代。” 雨林当作幕布,稻田搭作舞台,鸟鸣化为奏乐,黎锦随风飞舞……陈孟丽和我分享了当地一次实景演出的场景。她满脸骄傲地说,这何尝不是今天生活的真实场景呢。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毛纳村里有一座“共同广场”,每逢重大节日,村民们身着民族盛装,在此跳起传统祈福舞蹈“共同舞”。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结束时,村民们就是用这首歌表达对总书记依依不舍的深情。
“共产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我们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接着要奔向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在“共同广场”久久回荡……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