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我的母亲赵一曼

发布日期:2025-05-13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26 次

193682日凌晨,随着一声汽笛的嘶鸣,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的赵一曼,被关东军和伪满军警由哈尔滨押往珠河执行死刑。死亡迫近,赵一曼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念的是6年多未见面的儿子。她向看守人员要来纸和笔,写下这封遗书。遗书字字千钧,读者无不潸然泪下。

 

这是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片尾的场景,该片讲述了民族英雄赵一曼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参加革命到壮烈牺牲的光辉历程,故事发生的地点是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和上海。影片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孙铁导演,张晗饰演赵一曼。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赵一曼烈士诞辰100周年,720日《我的母亲赵一曼》在北京和福建两地同时首映。

 

 

1931918日深夜,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当局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兵长驱直入,攻占沈阳。

 

919日,大批的日本兵涌入中国,长春、锦州、四平、哈尔滨等城市相继失守。6个月后,所谓的满洲国成立,整个东北沦陷在日本人的铁蹄之下。

 

历史资料记载,日本关东军偷袭北大营的时候,中国东北的军政大员们正安闲自在: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长期驻留北平,那天晚上他正在前门外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表演的京剧《宇宙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正忙着给他父亲做寿;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万福麟也在北平,他将黑龙江的军政大权交给了他的儿子;吉林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张作相为其父奔丧回了锦州,军政大权由他的参谋长熙洽代理。沈阳城内的东北地区以及辽宁省的军政要员们大半不在岗位上,就连东北军重要的北大营军营驻军、东北军第七旅旅长王以哲也不在军营里。

 

日寇开始攻击后,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命令部队进入阵地,同时用电话向王旅长和荣参谋长报告。荣臻给赵镇藩下达的命令是: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这种军事命令,恐怕前所未有。

 

在这部饱含深情的电影中,赵一曼的故事,就从 1931918日这个黑暗的夜晚开始了。与其他关于赵一曼的文艺作品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的叙事是用儿子的视角展开的:关于母亲,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叙述。但在这里,我想要讲述的,是属于一个儿子的母亲。它可能不是母亲历史的全部,却是母亲历史中最冰天雪地的段落,是母亲留给一个儿子的心灵史。

 

 

就在东北的白山黑水深深地打上日本耻辱的烙印时,赵一曼将两岁的儿子寄托在上海,只身一人来到哈尔滨。在这里,她看到了太多中国人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凌,坚定了同日本人战斗的信念——没有身临其境的耻辱,就没有义无反顾的决心。193310月,她跟东北省委地下党取得联系,开始参与组织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大罢工只坚持了两天,罢工工人就相继倒在敌人的枪下。赵一曼向省委申请,到抗日联军根据地去打击敌人。

 

游击队政委赵一曼,令日本关东军闻风丧胆,被称为红衣白马女匪首1934年春节刚过,赵一曼在珠河县境内遭遇大批敌人围攻,她亲率一个班掩护队员撤退。几天后,赵一曼与几名抗联战士被包围,她的大腿被子弹贯穿,昏迷后不幸被俘并交给了大野太郎。狡诈的大野太郎从赵一曼的慷慨言辞和凛然大义中,看出这个人绝非普通农村妇女,便将其带到哈尔滨市立医院,企图将她的腿伤治好,再借其将赵尚志部队一网打尽。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

 

影片用近一半的篇幅描写赵一曼在日本人手中如何饱受酷刑。日寇一次次将她打昏过去,又一次次用凉水将她浇醒,他们还将马鞭直直地戳入赵一曼的枪伤伤口,甚至用蘸了盐水的马鞭对其不断抽打。她始终坚贞不屈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长时间的刑罚让她身心俱疲,差点儿死掉,为了从赵一曼的口中套出情报,日寇使出他们最新发明的电刑,在长时间高强度的电刑下,赵一曼疼得肢体麻木,浑身抽搐,一次次昏死又被救醒。然而,日寇并没打算放过她,一面继续电刑,一面在她的伤口上撒盐。

 

即使受尽刑罚,赵一曼仍然宁死不屈。连日本人都震惊了,一个中国女人为何会如此有毅力?日寇对坚韧顽强的赵一曼无计可施,决定将她押往珠河枪决。正是奔赴刑场的途中,赵一曼写下了给儿子的绝笔信——

 

 

 

 

亲爱的我可怜的孩子!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养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母亲也没有可说的了,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两封绝笔信,是赵一曼留给儿子唯一的信物。为表达赵一曼作为母亲的温婉和作为战士的坚强,电影别出心裁地让儿子与母亲进行跨越时空的交谈。什么是牺牲?就是今天以前,你都在妈妈的怀抱里,可是,今天以后,妈妈却只能留在你的记忆里了。这是临刑前的赵一曼想到年幼的儿子,潸然泪下,肝肠寸断。许多年以后,包括当年行刑的日本人都在说,我的母亲赵一曼在整个受刑过程中始终没吭一声。可是,作为儿子,我知道母亲的疼痛,我多么希望妈妈能够撕心裂肺地喊出来,喊一嗓子……”这是成年后的儿子看到母亲的资料,懂得了母亲的选择。

 

当赵一曼决定离开哈尔滨到东北的深山里打游击时,她就意识到她选择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她把一直珍藏在身边的合影放进信封里寄走。当她来到邮筒前正要投递时,她犹豫了一下,似乎不舍得把照片寄走,但最后还是把照片投进去了。她是个温柔的母亲,在面对敌人时,她却是个刚强的中国人。

 

什么是慨然赴死、为国请战?什么是休戚与共、团结御侮?什么是忠贞报国、前赴后继?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用一个柔情满怀的母亲、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女性在民族危难时刻的选择,在承受各种惨绝人寰的折磨时的坚强,对那些支撑我们民族脊梁的词条作出了生动而撼人心魄的解释。

 

史料记载,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队伍中的一名代表。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部队,有着一个个光辉的名字: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童长荣、魏拯民、王德泰、夏云杰、陈荣久、张甲洲……正是这长长的名单,以及更多的无名英雄,让我们重整破碎山河,让我们的事业日渐壮大。东北抗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今天,赵一曼离开我们已经将近90年了,但是每每想到她的名字,我们就感到无比坚定和自豪。赵一曼在狱中度过了她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可是她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光明。赵一曼是一个伟大的人,她的一生是光辉的、不朽的。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风华:百年党史中的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