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赋能+数智重构: 数字金融创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5-11-18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12 次
破局赋能数智重构,
数字金融创新的中国实践与启示
杨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金融已从最初的改良型创新,演变为一场全方位的金融生态重构。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路径既体现了全球共性趋势,又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本书通过对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创新实践的深入剖析,旨在挖掘出各优秀案例的价值内涵,呈现我国数字金融创新的多元图景,并探索其背后的理论内涵与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理解我国数字金融创新实践的认知框架。
一、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背景
在我国,数字金融的快速崛起是技术创新变革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耦合的必然结果,其背景可从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两个层面进行系统性解构。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应用,金融行业的数据处理能力、风险识别效率与服务触达范围实现了质的飞跃。例如,大数据技术能够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孤岛”,整合多维度非结构化数据,为信用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依据;人工智能算法则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实现了信贷审批、风险预警、智能投顾等业务的自动化与精准化,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与此同时,数据要素化与信用机制革新也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突破,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我国逐步构建起基于多维度数据的信用评估体系,以解决小微企业与长尾人群的“信用白户”困境。
从市场层面来看,传统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为数字金融创造了发展机遇。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服务难”的问题。传统金融机构曾受限于物理网点布局、信贷审批流程复杂、风险控制成本高等因素,难以有效覆盖“长尾客户”。而数字金融凭借其无边界、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传统金融模式难以触及的领域,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例如,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农村居民无需前往银行网点即可完成转账、缴费等操作;数字信贷通过线上化审批,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其资金周转压力。由此,市场需求的驱动已成为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特征
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已从初步探索阶段进入深度应用阶段。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金融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升级,从最初的支付、信贷等工具创新,逐步向“金融+数据+场景”的生态重构转变。一方面,数字金融机构通过开放API接口,将金融服务嵌入到电商、社交、医疗、教育等各类场景中,实现了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例如,在电商场景中,用户在购物时可以直接使用分期支付、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在医疗场景中,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完成挂号缴费、医保报销、健康保险购买等操作。此类场景化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还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另一方面,数字金融推动了金融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例如,数字化助力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征信系统呈现全面“提质增效”,并且带来技术基础设施在自主可控前提下不断升级。与此同时,数字金融还促进了金融数据的共享与利用,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金融数据的高效流转与安全利用,为数字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数字金融在服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大文章过程中,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成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数字金融助力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破局”。科技创新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因难以准确评估其价值而对其“惜贷”。数字金融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数字金融机构通过构建“数据+模型”的信用评估体系,整合科技创新企业的专利数据、研发投入数据、产业链协同数据等,打破了传统信贷对抵押物的依赖,实现了对科技企业的精准画像。例如,部分银行推出的“科创e贷”,通过接入政府科技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结合企业的研发数据和市场表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有效解决了其融资难题。另一方面,数字金融推动了科技金融服务的场景化与智能化。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确权与流转,提高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效率;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科技企业的研发进度、市场前景进行动态监测,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风险评估依据,促进了科技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数字金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精准落地”。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而数字金融凭借其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精准的风险控制能力,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加速器”。其一,数字金融实现了绿色项目的精准识别与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能耗数据、碳排放数据、环保审批数据等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能够准确识别绿色项目的真伪与减排效果,避免了“洗绿”“漂绿”现象的发生。其二,数字金融创新了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实现了资金流向的全程可追溯,提高了绿色金融产品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数字钱包、移动支付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绿色消费的普及,如通过“绿色支付积分”激励用户选择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形成了“金融—消费—低碳”的良性互动。其三,数字金融降低了绿色金融的服务成本。通过线上化操作简化了绿色信贷的审批流程,提高了资金投放效率,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再次,数字金融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让所有群体都能获得公平、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而数字金融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在农村等欠发达区域,数字金融通过“手机银行+助农服务点”模式,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农村居民无需出门即可办理存款、贷款、转账、缴费等业务,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空心化”问题。在小微企业服务方面,数字金融机构通过接入企业的经营数据,开发一系列“小额、分散、便捷”信贷产品,实现了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同时,数字金融还在扶贫、助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金融+电商+产业”模式,帮助贫困地区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最后,数字金融破解养老服务“供需错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金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传统养老金融服务存在产品单一、服务效率低、覆盖范围窄等问题。数字金融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体系,有效破解了养老金融的“供需错配”难题。一方面,数字金融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实施。通过线上平台,个人可以便捷地办理养老金账户开户、缴费、投资、领取等业务,无需前往银行网点,大幅提高了个人养老金的参与率。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创新了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养老服务平台,整合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服务等资源,为老年群体提供“一站式”的养老服务,如预约挂号、上门护理、康复训练等,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此外,数字金融还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养老金融解决方案,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国数字金融数智赋能的重构路径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形成“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完善监管政策、搭建基础设施等方式,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市场主体则充分发挥其创新活力,积极探索数字金融的新产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数字金融的快速迭代。例如,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与推广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主导机构,负责制定技术标准、完善监管框架,确保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而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市场主体则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应用,探索数字人民币在零售支付、对公结算、跨境贸易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双轮驱动”创新模式下,不仅避免了市场自由发展的盲目性,又充分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为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相融合,实现“需求导向”的精准服务
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深度融合,实现了金融服务的精准化与个性化。在实践中,相关机构更注重将技术创新应用到具体的金融场景中,解决实际的金融痛点。例如,在普惠金融领域,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相关行业机构通过整合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开发了基于场景的信贷产品,实现了数据换信用、信用换贷款;在绿色金融领域,针对绿色项目识别难的问题,通过接入环保部门的实时监测数据,开发了绿色金融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绿色项目的精准管理。“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的融合模式,使得数字金融服务更贴近用户需求,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同时,场景应用的不断拓展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形成技术创新支撑场景应用,场景应用推动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风险防控与创新发展相平衡,构建“动态适配”的监管体系
数字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系统性风险等挑战。我国监管部门始终坚持“风险防控与创新发展相平衡”的原则,构建了“动态适配”的监管体系。一方面,监管部门通过建立健全数字金融监管规则,明确数字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业务范围、风险底线,防范数字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通过“监管沙盒”“试点示范”等方式,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了容错试错空间。“动态适配”监管体系能够根据数字金融的发展态势及时调整监管策略,实现了风险防控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国内实践与国际合作相促进,打造“双向开放”的发展格局
我国数字金融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形成了“双向开放”的发展格局。在国内,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金融体系的转型升级;在国际上,我国数字金融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同时也通过国际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例如,在跨境支付领域,我国数字支付机构通过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将移动支付服务延伸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跨境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便捷的支付解决方案。此外,我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数字金融技术与服务输出到共建国家,帮助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实现了互利共赢。“双向开放”发展格局下,不仅提升了我国数字金融的国际影响力,还为全球数字金融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启示
一是坚持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是数字金融发展的根本宗旨。数字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其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我国数字金融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立足实体经济的痛点与需求,才能实现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数字金融创新了信用评估体系;针对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数字金融开发了场景化信贷产品;针对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数字金融延伸了服务触角。数字金融的发展应继续坚持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点领域,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协同,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保障。技术创新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动力源泉,而金融监管则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安全底线。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协同,才能确保数字金融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数字金融的服务效率与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应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运用监管科技实现对数字金融的动态监管,确保数字金融的发展始终在合规的轨道上进行。
三是推动数字金融的普惠化与绿色化,是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普惠化与绿色化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数字金融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表明,数字金融具有天然的普惠属性和绿色属性,能够有效推动金融资源向普惠领域和绿色领域倾斜。应进一步发挥数字金融的优势,加大对农村地区、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普惠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公平性;同时,应积极探索数字金融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应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加强数字金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数字金融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实践表明,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不仅能够提升我国数字金融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数字金融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数字金融技术与服务的国际化输出;同时,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防范数字金融场景应用中的跨境风险。
五、结语
数字金融创新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与制度变革,核心在于通过“数智重构”实现“破局赋能”,推动我国金融业向更高效、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本书纳入的实践案例显示了我国数字金融创新正从应用层面向底层架构深化,从单一业务向全域生态拓展。未来,随着新技术的迭代与演进,以及制度的持续完善,数字金融大文章将在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是为序。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