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阅图书

金融强国

发布日期:2025-11-25    作者:中阅图书    浏览量:9 次

金融自主掌控能力与金融强国

 

 

 

当今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地缘政治风险愈演愈烈,金融自主掌控能力关乎着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基石。我们认为,金融自主掌控能力的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要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维护货币主权独立和稳定性。这包括筑牢经济根基,强化内生稳定机制;完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把握关键领域定价权;优化跨境人民币基础制度,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强化战略沟通,塑造国际信任体系。

 

二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不能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货币政策应继续结合国情,实现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具体而言,要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把握好利率和汇率的内外均衡。

 

三是金融监管体系要保持稳定性和有效性,要强化自我更新和改进能力,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

 

四是在技术方面,要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实现金融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广泛,但许多开源技术最初源自美国,我国在技术层面仍存在一定依赖。为了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我们应做到如下三方面:一方面,制定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和实施鼓励金融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培育一批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另一方面,要研究并推行金融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规范和指南,确保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在技术层面互联互通,并加强对金融信息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再者,金融机构应当围绕关键的方向进行项目攻关,加强金融科技自主研发,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同时重视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构建业技结合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金融的国际化与合作

 

 

 

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具体表现为金融市场规模与开放度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提高,金融基础设施与合作加强,以及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同时,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表现为贸易投资规模扩大,对外投资大国地位不断巩固,一带一路贸易成果丰硕,人员往来更加便捷。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国际结算领域的人民币结算。中国人民银行所统计的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实际占比高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结果。原因在于,银联国际、中国人民银行旗下的CIPS等具备跨境业务功能的机构采用专线制度,不依赖SWIFT系统,部分人民币跨境业务数据并未纳入SWIFT统计范畴。在人民银行的统计中,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占比约7%,位居全球货币第三。

 

在储备货币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确实存在显著差距。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不足3%,偶有超过3%的情况。这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在全球占比17%相比,差距较为明显。美国经济总量的全球占比约22%,但其货币在全球占比却超过50%。美元货币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远超这一比例。市场上约99%的稳定币依托美元发行,这充分体现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大竞争力。

 

最近,数字人民币领域的研究热度颇高。在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范畴内,我国的数字人民币处于领先地位。截至目前,真正实现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央行数字货币,中国是典型代表。但我国由于定位因素,自2019年推出数字人民币至今已历经6年,仍未实现大规模应用。当前,我国数字人民币正处于改革阶段,数字人民币的货币层次和功能将会进行调整,计划对其全面推行计息机制,同时数字人民币钱包将纳入表内核算。当数字人民币成为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后,商业银行可对其付息。在支付环节,商业银行不仅能够收取费用,而且在发放贷款后,资金会在银行体系内形成存款。随着进一步的放贷操作,数字人民币将具备派生货币的属性,在功能上与传统法定货币趋于一致,同时又依托数字人民币特有的技术体系。目前,数字人民币既支持传统的中心化交易体系(即链下交易),未来也将兼容区块链上的新型交易模式。

 

目前在区块链交易领域中,以跨境人民币交易项目mBridge(货币桥)为例,该项目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央行参与,本质上依托于联盟链开展链上交易。未来是否推进公链建设,需考量可能存在的一些难以掌控的安全性问题。当下,许多加密资产交易在公链上进行,我国对此持谨慎态度。

 

 

 

迈向金融强国之路

 

 

 

我国与金融强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金融结构布局尚须完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协同性有待加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撑不足;金融监管效能有待增强;基础设施的自主性和完备性有待提升,以及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仍然不足。同时,我国在金融强国建设中也面临不少挑战,包括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内部经济隐患仍然较多,金融监管能力依然薄弱,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发。

 

尽管如此,我国在通往金融强国的道路上仍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发展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真实需求,是金融体系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础支撑;二是我国的政策环境持续改善,为支持金融业发展建立了制度保障;三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动力;四是国际金融领域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为我国赢得了较高的外部声誉和优势。

 

当然,建设金融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英美的金融强国建设过程看,它们的货币成为全球公认货币,往往是在成为全球经济大国甚至第一大国若干年后。英镑在英国GDP排世界第一后的约100年才取代荷兰成为国际金融强国;美国的GDP19世纪末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但美元的霸权主导地位直到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才确立,历时近50年。我国尚不是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即便以比美国更快的速度发展金融业,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之后,成为金融强国仍有漫长的追赶时间。

 

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超越美国是大概率事件,但金融业超越美国则需要更长时间,即便最终未能超越而是与美国长期处于平起平坐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我们始终在路上,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最终定能实现目标。